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诗

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

若人陵曲台,垂帷茂渊道。

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

仁焉徂宛洛,清徽夜何早。

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

不有至言扬,终滞西山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鉴赏

这首诗是谢朓在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奉和竟陵王同沈右率过刘先生墓时所作。诗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对亡友的怀念。

“嘉树因枝条,琢玉良可宝。” 这两句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其中“嘉树”指的是珍贵的树木,“因枝条”则表达了这些树木繁茂的状态;“琢玉”是雕刻玉石,比喻修养和完善自我;“良可宝”强调了这种完美品质是多么珍贵。通过这两句,诗人以物象比喻人格,赞扬刘先生的人品如同这些美好的树木和精致的玉石一样,是难能可贵之物。

“若人陵曲台,垂帷茂渊道。” “若人”是指那些有才能、有德行之士,“陵”字意味着超越,而“曲台”则象征高洁独立;“垂帷”意为隐藏不露,暗喻刘先生的才华未曾完全展现;“茂渊道”形容其学问深邃广博。这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刘先生才德兼备、学识渊博的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善诱宗学原,鸣钟霁幽抱。” 这里,“善诱”指的是教导有方,“宗学原”则是宗族学问之源头;“鸣钟”比喻清晰的教诲声音,而“霁幽抱”则形容心怀宽广,能够包容万物。诗人通过这些句子,进一步表达了对刘先生教育和学术贡献的敬意。

“仁焉徂宛洛,清徽夜何早。” “仁焉”指的是仁爱之心,“徂宛洛”则形容其德行广被,流传于世;“清徽”比喻美好而高洁的声音,而“夜何早”则表达了希望这个声音能够长久持续下去。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刘先生仁爱品质的赞扬和对其精神遗产的永恒怀念。

最后,“岁晚结松阴,平原乱秋草。不有至言扬,终滞西山老。”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暮年景象,其中“岁晚”指的是时光流逝,年华渐老;“结松阴”则形容树木成荫,投下深沉的影子;“平原乱秋草”则是自然界秋天景色的一种描写。接着,“不有至言扬”表达了诗人对刘先生遗教未能广泛传播的遗憾,而“终滞西山老”则是诗人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怀念刘先生,愿意在西山之下长久地守护着这份记忆和尊崇。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比喻,以及对往事的回顾与缅怀,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刘先生深切的哀思和高度的敬仰。

收录诗词(174)

谢朓(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字:玄晖
  • 籍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 生卒年:464~499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一)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

閒阶途广露,凉宇澄月阴。

婵娟影池竹,疏芜散风林。

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

暗道空已积,干直愧蓬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二)

星回夜未艾,洞房凝远情。

云阴满池榭,中月悬高城。

乔木含风雾,行雁飞且鸣。

平台盛文雅,西园富群英。

芳庆良永矣,君王嗣德声。

眷此伊洛咏,载怀汾水情。

顾已非丽则,恭惠奉仁明。

观淄咏已失,怃然愧簪缨。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三)

神心遗魏阙,中想顾汾阳。

肃景怀辰豫,捐玦剪山糃。

时惟清夏始,云景暧含芳。

月阴洞野色,日华丽池光。

草合亭皋远,霞生川路长。

端坐闻鹤引,静瑟怆复伤。

怀哉泉石思,歌咏郁琼相。

春塘多迭驾,言从伊与商。

衮职眷英览,独善伊何忘。

愿辍东都远,弘道侍云梁。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四)

睿心重离析,歧路清江隈。

四面寒飙举,千里白云来。

川长别管思,地迥翻旗回。

还顾昭阳阙,超远章华台。

置酒巫山日,为君停玉杯。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