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僧人生活状态的转变与心境的变迁。首句“长沙大虫今尚在,眼吻开合珠光彩”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僧人比作“长沙大虫”,形象地展现了其威猛与神秘的形象,同时通过“眼吻开合珠光彩”这一细节,暗示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接下来的“妙年凭陵舌翻海,衲僧呼作丛林客”两句,进一步刻画了这位僧人在年轻时的豪迈与不羁,以及他在僧侣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妙年”形容其年轻时的英姿,“凭陵舌翻海”则夸张地表现了他的口才与智慧,仿佛能翻腾大海一般。而“衲僧”是僧人的别称,“丛林客”则指其生活在僧团中,这两词共同描绘了他在僧侣社会中的角色与身份。
随后的“迩来头有把茅盖,栽田博饭自扶耒”两句,描述了这位僧人生活状态的变化。从“把茅盖”可以看出,他可能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外在的声名与荣耀,而是选择了更为朴实的生活方式,或许是因为某种原因,他开始更加关注生活的实际需要,如耕种田地以获取食物。这种转变体现了他内心的成熟与对现实的适应。
最后的“禅道从他别人会,且复闲眠搔痒背”两句,表达了他对禅道的理解与追求。他似乎认为,禅道的真谛并非他人所能完全领会,而是需要个人亲自体验与领悟。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宁静、内省的生活方式,通过“闲眠”来寻求心灵的平静,而“搔痒背”则可能是他在享受这种平静生活时的一种小乐趣或自我解压的方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这位僧人从年轻时期的豪情壮志到晚年时的淡泊宁静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禅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