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承天邃岑

长沙大虫今尚在,眼吻开合珠光彩。

妙年凭陵舌翻海,衲僧呼作丛林客。

迩来头有把茅盖,栽田博饭自扶耒。

禅道从他别人会,且复闲眠搔痒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僧人生活状态的转变与心境的变迁。首句“长沙大虫今尚在,眼吻开合珠光彩”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僧人比作“长沙大虫”,形象地展现了其威猛与神秘的形象,同时通过“眼吻开合珠光彩”这一细节,暗示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接下来的“妙年凭陵舌翻海,衲僧呼作丛林客”两句,进一步刻画了这位僧人在年轻时的豪迈与不羁,以及他在僧侣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妙年”形容其年轻时的英姿,“凭陵舌翻海”则夸张地表现了他的口才与智慧,仿佛能翻腾大海一般。而“衲僧”是僧人的别称,“丛林客”则指其生活在僧团中,这两词共同描绘了他在僧侣社会中的角色与身份。

随后的“迩来头有把茅盖,栽田博饭自扶耒”两句,描述了这位僧人生活状态的变化。从“把茅盖”可以看出,他可能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外在的声名与荣耀,而是选择了更为朴实的生活方式,或许是因为某种原因,他开始更加关注生活的实际需要,如耕种田地以获取食物。这种转变体现了他内心的成熟与对现实的适应。

最后的“禅道从他别人会,且复闲眠搔痒背”两句,表达了他对禅道的理解与追求。他似乎认为,禅道的真谛并非他人所能完全领会,而是需要个人亲自体验与领悟。因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宁静、内省的生活方式,通过“闲眠”来寻求心灵的平静,而“搔痒背”则可能是他在享受这种平静生活时的一种小乐趣或自我解压的方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这位僧人从年轻时期的豪情壮志到晚年时的淡泊宁静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禅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题淡轩

道人口吻最光滑,行脚饱参奈粗粝。

少年尝编诸方禅,迩来解毳三只袜。

世味从来崖蜜甜,我此一轩如嚼蜡。

客来有语但寒温,坐久时见眼开合。

形式: 古风

送澄禅者入蒋山

妙明廓彻圆当念,念未圆明颠倒转。

譬如醉眼旋屋庐,屋庐岿然醉目眩。

要令鹘崙常现前,一切时中莫污染。

昔日蒋山解颠草,一字不可饶两点。

形式: 古风

送忠道者乞炭

水行无声知其深,玉瑕不变知其粹。

逆顺门高欢喜登,办心成就一切智。

杨岐卧榻有真珠,杜顺法身无纸被。

焰上说禅炭里藏,不妨道者闲游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再送之

出家放旷断爱缘,是心清净离盖缠。

君看铁脊忠道者,妙如神鱼初脱渊。

闲行觑地一笑喜,自言拾得南台禅。

东胜身洲兜一喝,惊得山河磨蚁旋。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