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樊润州秋日登城楼

露冕临平楚,寒城带早霜。

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

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

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身着朝冠俯瞰平楚之地,寒冷的城市披覆着早来的霜冻。
此时我如同借用河内的身份,人却在淮阳静卧。
广阔的积水映照天空,连绵的山峦直入天之都邑。
我登高是为了向下看,而非单纯地喜爱秋天的景色。

注释

露冕:指帝王或官员的冠冕,象征尊贵。
平楚:古代楚地的一种地貌,平坦且草木茂盛。
寒城:形容城市气候寒冷。
河内:古地区名,这里可能指诗人的代称或官职。
淮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淮河流域。
积水:形容水面宽阔。
天堑:天然的壕沟,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
帝乡:指京都或天庭,这里可能指皇帝的居所。
因高:因为身处高位。
秋光:秋天的景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景象。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被露水和薄霜覆盖的楚地平原,那份清寒之感似乎可以触手可及。"时同借河内,人是卧淮阳"两句表明诗人与他人共享这秋日之景,而人们都沉醉于淮水流域的美丽风光。

接下来的"积水澄天堑,连山入帝乡"则描绘了水面如镜,映照出天边的堤岸,以及连绵不绝的山脉似乎通向神秘的仙境。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最后两句"因高欲见下,非是爱秋光"则透露出诗人的心境,他之所以站立在高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秋天的美丽,更是一种想要俯瞰世界、超越尘世的愿望。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也体现了他内心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228)

皇甫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字:茂政
  • 籍贯:润州(今镇江)丹阳
  • 生卒年:公元717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王相公早春登徐州城

落日凭危堞,春风似故乡。

川流通楚塞,山色绕徐方。

壁垒依寒草,旌旗动夕阳。

元戎资上策,南亩起耕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奉和对山僧

吏散重门掩,僧来闭阁闲。

远心驰北阙,春兴寄东山。

草长风光里,莺喧静默间。

芳辰不可住,惆怅暮禽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奉和对雪

春雪偏当夜,暄风却变寒。

庭深不复扫,城晓更宜看。

命酒闲令酌,披蓑晚未冠。

连营鼓角动,忽似战桑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奉和汉祖庙下之作

古庙风烟积,春城车骑过。

方修汉祖祀,更使沛童歌。

寝帐巢禽出,香烟水雾和。

神心降福处,应在故乡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