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鸡山寺(其一)

洞壑迷青霭,松杉隐白毫。

客来秋已尽,坐久月初高。

天外群峰小,云端板屋牢。

明朝临绝顶,筋力未辞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鸡山寺中所见的壮丽景色与深沉意境。首句“洞壑迷青霭”,以“洞壑”形容山间的幽深峡谷,被一层层青色的云雾所笼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氛围。接着,“松杉隐白毫”一句,将视线转向山中的松树和杉树,它们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芒,与周围的青色云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客来秋已尽,坐久月初高。”这两句通过时间的变化,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寺中静坐的悠长时光。随着夜幕的降临,秋天的气息逐渐消散,而月亮却越升越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永恒。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也流露出他对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

“天外群峰小,云端板屋牢。”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景象时的壮阔感受。群山在广阔的天空背景下显得渺小,而位于云层之上的寺庙,则显得稳固而坚定,仿佛是与天地同在的存在。这种对比,既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宏伟,也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明朝临绝顶,筋力未辞劳。”预示着第二天清晨,诗人将再次踏上攀登绝顶的旅程,尽管身体可能会感到疲惫,但心灵却充满了对未知探索的热情与决心。这一句不仅呼应了诗题中的“宿”字,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山寺的独特景致,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55)

宋琬(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八大诗家之一。汉族。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

  • 字:玉叔
  • 号:荔裳
  • 籍贯:莱阳(今属山东)
  • 生卒年:1614~1674

相关古诗词

宿鸡山寺(其二)

茸岭何年辟,鸡巢此地传。

松声长似雨,峦气自成烟。

梦散疏钟外,心清古佛前。

欲从仙吏隐,结宇共栖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宿鸡山寺(其三)

看山心倍勇,闻磐夜何清。

虎傍禅林穴,人从木抄行。

振衣沾石色,高枕纳泉声。

羡尔仇池长,频来屐齿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游贵清山

一径入松林,禅房万壑深。

看峰残积雪,啸谷应清音。

鸟下僧厨食,云归香树阴。

偶随方外喜,已觉净吾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贵清山素公

往来成二老,风味忆三玄。

飞锡威仪见,还山妙处传。

文章终是业,解脱恐无缘。

觅得蓝舆访,须参白足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