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鸡山寺中所见的壮丽景色与深沉意境。首句“洞壑迷青霭”,以“洞壑”形容山间的幽深峡谷,被一层层青色的云雾所笼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氛围。接着,“松杉隐白毫”一句,将视线转向山中的松树和杉树,它们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光芒,与周围的青色云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客来秋已尽,坐久月初高。”这两句通过时间的变化,表现了诗人独自在寺中静坐的悠长时光。随着夜幕的降临,秋天的气息逐渐消散,而月亮却越升越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永恒。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也流露出他对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
“天外群峰小,云端板屋牢。”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站在山顶俯瞰四周景象时的壮阔感受。群山在广阔的天空背景下显得渺小,而位于云层之上的寺庙,则显得稳固而坚定,仿佛是与天地同在的存在。这种对比,既突出了自然景观的宏伟,也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明朝临绝顶,筋力未辞劳。”预示着第二天清晨,诗人将再次踏上攀登绝顶的旅程,尽管身体可能会感到疲惫,但心灵却充满了对未知探索的热情与决心。这一句不仅呼应了诗题中的“宿”字,也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山寺的独特景致,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