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十七首(其八)

海滨何遥遥,遥遥三千里。

一里一千家,家家生荆杞。

空房乳狐兔,荒沼游蛇虺。

居人去何之,散作他乡鬼。

新鬼无人葬,旧鬼无人祀。

相逢尽一哭,万事今如此。

国家启封疆,尺地千弧矢。

人民古所贵,弃之若泥滓。

大风断松根,小风落松子。

松根尚不惜,松子亦何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怀十七首(其八)》,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荒凉凄惨的景象,通过对海滨地区遥远、荒芜、人烟稀少、动植物生存艰难的描述,反映了战乱、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首句“海滨何遥遥,遥遥三千里”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海滨地区的辽阔与偏远,暗示了远离繁华与安定的苦境。接着,“一里一千家,家家生荆杞”描绘了荒凉的景象,荆棘丛生,暗示了人烟稀少、生活艰苦的环境。随后,“空房乳狐兔,荒沼游蛇虺”进一步渲染了荒野的荒凉,狐狸、兔子、蛇、蝮蛇等动物在空荡荡的房屋和沼泽中游荡,象征着生命的孤独与脆弱。

“居人去何之,散作他乡鬼”表达了人们因战乱或灾祸而流离失所,四处漂泊,最终可能成为无家可归的亡魂。接下来,“新鬼无人葬,旧鬼无人祀”揭示了社会的冷漠与道德的沦丧,连死者的安葬与祭祀都无人问津,更凸显了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绝望。

“相逢尽一哭,万事今如此”则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共同感受,面对生活的苦难,只能相互安慰,共同哭泣。最后,“国家启封疆,尺地千弧矢。人民古所贵,弃之若泥滓”批判了统治者对土地和人民的轻视,将国家的疆土视为无足轻重的牺牲品,将人民的生命视为廉价的代价,这种无情的态度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道德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文关怀精神。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感怀十七首(其九)

番禺古都会,佳哉郁嵯峨。

三江交洪流,海水扬清波。

刘项争帝业,闭关自秦佗。

黄屋与左纛,老夫聊自娱。

山川足霸气,往往开雄图。

中原鼎沸日,肝脑涂干戈。

光岳气虽分,生齿存亦多。

海国诚富强,金铁兼盐鹾。

百货走天下,五兵雄诸华。

盛朝为外府,乱政求金车。

使者道相望,下民方荐瘥。

北临汉台上,怅望伤如何。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

野犬吠行人,深巷闻荒鸡。

荡子今何之,有司在门闾。

朝出伏草间,夜起匍匐归。

有亲谁当养,有田莫耘耔。

岂敢负公家,有罪诚当治。

甘瓜生井傍,百尺蔓其枝。

祸来常无根,免身为令谋。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一)

梦登首阳山,郁哉何巍巍。

上有二子坟,下有蕨与薇。

宁从白鹤巢,不从凤鸟飞。

白鹤来有常,凤鸟来无时。

子胥耕吴野,少伯困会稽。

一旦先埃尘,千秋有馀悲。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二)

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

富贵比春华,一落谁相识。

不如求令名,高誉流丹青。

丹青虽可慕,人命如朝露。

一身尚不存,令名亦何附。

不如齐死生,无我亦无名。

诚恐朽落时,亦与木石并。

百足既怜夔,蝮蛇复怜风。

是非百年内,展转何能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