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十七首(其十二)

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

富贵比春华,一落谁相识。

不如求令名,高誉流丹青。

丹青虽可慕,人命如朝露。

一身尚不存,令名亦何附。

不如齐死生,无我亦无名。

诚恐朽落时,亦与木石并。

百足既怜夔,蝮蛇复怜风。

是非百年内,展转何能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感怀十七首(其十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全诗以深沉的感慨和哲理思考为主线,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名誉与生死之间的关系。

诗中开篇“太息复太息,百年同木石”,以叹息之声起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岁月无情的感慨。接着,“富贵比春华,一落谁相识”两句,将人生中的荣华富贵比喻为易逝的春花,一旦凋零,又有谁能记得曾经的辉煌呢?这反映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随后,“不如求令名,高誉流丹青”一句,提出了一种追求高尚名声的建议,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像丹青一样流传后世,留下美好的印记。然而,“丹青虽可慕,人命如朝露”又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即使名声再显赫,也无法与生命永恒相比。

“一身尚不存,令名亦何附”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即使名声再大,如果生命消逝,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最后,“不如齐死生,无我亦无名”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平等、名利虚幻的领悟,主张在面对生死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必过分追求名利。

“诚恐朽落时,亦与木石并”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事物衰败的忧虑,担心自己最终也会如同木石一般,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最后,“百足既怜夔,蝮蛇复怜风”通过类比,指出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之处,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深邃的思考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名誉、生死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900)

陈恭尹(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字:元孝
  • 籍贯: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
  • 生卒年:1631 ~1700

相关古诗词

感怀十七首(其十三)

览镜在中夜,莫辨影与形。

人苦不自知,所赖友与朋。

圭璧贵攻瑕,龙阿期发硎。

如何末世士,怀利忘平生。

责望疑似间,谗间忽然兴。

陈张交里门,白刃生侯王。

富贵尚相负,贫贱宁相能。

结交始以义,全交终以明。

安得兼黄金,以铸鲍子灵。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四)

著我远游冠,插我忘归羽。

命驾将何之,三星在南户。

夕鸟下高林,翩翩赴其侣。

人生各有志,荣辱何常主。

浩歌击白石,与此聊终古。

谁能共碌碌,身没名不举。

蒿里足黄尘,徒增一棺土。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五)

豫章下山时,顾与山灵语。

不为栋与楹,慎勿为木偶。

木偶盛容姿,曳裾复拱手。

大匠持斧斤,视之若无有。

叔孙名大儒,绵蕞何草草。

萧何刀笔吏,无功独居首。

形式: 古风

感怀十七首(其十六)

人饮浊河水,不食古井泉。

古井非不清,浊河诚有源。

大人略细故,琐琐安足论。

鹦鹉立樊笼,焉用能人言。

苍鹰无羽仪,一日翔九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