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鼓角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漫步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心境宁静的禅意。
"杖策到丹峰,开轩对绿丛" 中,“杖策”指的是手持拐杖,“开轩”则是指推开车轮,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步行或乘坐小车至丹峰之景。绿丛间的“开轩”,既是动作上的写实,也暗示了一种向自然深处探幽的意境。
"禅心清似水,客鬓乱如蓬" 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里的“禅心”指的是一种宁静、纯净的心灵状态,而“清似水”则是比喻这种心境之清澈;“客鬓乱如蓬”中,“客鬓”可能指旅途中的诗人,头发因风而凌乱,如同野外的蓬草一般,这种形象化的描写增添了一份生动与自然。
"鼓角谯门日,莺花上巳风" 描绘了诗人在山中庵院所听见的声音。古代寺庙常有击鼓和吹角的情景,这里“谯”字形象地传达出了声音的远扬与清晰。而“莺歌”则是指黄莺鸟鸣叫,结合“上巳风”,表现了春日里的生机与活力。
"逢人相借问,何地隐庞翁" 中,“逢人”即遇到人,而“相借问”则是询问对方。此处诗人通过与他人的交谈,寻求关于何处有适合隐居的庵院,这不仅是在寻找一个具体的地方,更是表达了对一种生活状态或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来看,此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山中行走、观察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追求宁静与自我修养的心灵旅程。
不详
一作彦仲,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一径联镳去,身疑在画图。
林阴穿欲尽,山霭近还无。
下榻聊盘礴,裁诗屡嗫嚅。
道人留客意,片月出云孤。
小箔鸣机几万家,时清犹想旧繁华。
楼台夜映双溪月,箫鼓春迷后坂花。
回首十年真梦寐,停骖四顾但风沙。
却过萧寺无人语,独对枯林数暝鸦。
逐鹿营营一梦惊,事随流水去无声。
黄沙日傍荒台落,绿树人穿废苑行。
遗恨分香怜晚节,胜游飞盖想高情。
我来不暇论兴废,一点西山入眼明。
酷爱鹅溪水,潺潺傍马流。
落梅寒崦静,啼鸟暮村幽。
我病今朝已,君家有酒不。
新斋最奇绝,犹得少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