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末元初的诗人刘辰翁所作,题为《秋景·吹笛月明中》。诗中描绘了秋天夜晚月明之下,笛声悠扬,引发无尽思绪的情景。
首句“何处吹长笛,千年恨未终”以问句开篇,引出对笛声来源的探寻,同时也暗示了笛声中蕴含的千年之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接下来,“关山人去后,秋夜月明中”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凄凉的画面,关山与人去后的空旷,与明亮的秋夜形成对比,增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氛围。
“旷野参差久,寒江滉漾通”进一步扩展了画面,将视野从陆地延伸至江面,旷野的辽阔与江水的波涛相映成趣,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受。而“曲终郿县坞,怨彻广寒宫”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笛声似乎穿越了空间,直达遥远的郿县坞和广寒宫,表达了笛声的穿透力与深远的情感。
最后,“海外阴晴异,天涯慷慨同”揭示了尽管地域不同,但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的,无论是海外还是天涯,都感受到了相同的慷慨之情。这句诗深化了主题,强调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江南回首处,歌罢水流东”以江南作为回忆的起点,歌罢之后,水流向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