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高邮

初出高沙门,轻舫绕城楼。

一水何曲折,百年此绸缪。

北望渺无际,飞鸟翔平畴。

寒芜入荒落,日薄行人愁。

行行行湖曲,万顷涵清秋。

大风吹樯倒,如荡彭蠡舟。

欲寄故乡泪,使入长江流。

篙人为我言,此水通淮头。

前与黄河合,同作沧海沤。

踟蹰忽失意,拭泪泪不收。

吴会日已远,回首重悠悠。

驰驱梁赵郊,壮士何离忧。

吾道久矣东,陆沈古神州。

我今戴南冠,何异有北投。

不能裂肝脑,直气摩斗牛。

但愿光岳合,休明复商周。

不使殊方魄,终为异物羞。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初次离开高沙门,轻舟绕过城楼。
一条河水弯弯曲曲,百年来始终相连。
向北望去无边无际,飞鸟在田野上翱翔。
寒冷的杂草进入荒凉之地,夕阳下行人倍感哀愁。
行走在湖湾,湖面万顷秋水澄清。
大风掀起船帆,仿佛在荡漾彭蠡舟。
想寄去思乡之泪,让它随长江东流。
撑船人告诉我,这条河直通淮河口。
它曾与黄河交汇,一同化作大海泡沫。
突然失落,擦拭眼泪却止不住。
吴越之地渐行渐远,回头望去路漫漫。
在梁赵郊外奔波,壮士心中无离别之忧。
我的道路长久向东,古老的神州沉沦。
如今我戴着南方的帽子,岂非像北投之人。
无法割舍肝肠,正气直冲斗牛。
只愿光明照耀山河,重现商周盛世。
不让远方的灵魂蒙羞,终不被异域所辱。

注释

高沙门:起始的地方。
轻舫:轻便的小船。
绸缪:长久相连。
北望:向北眺望。
寒芜:寒冷的杂草。
荒落:荒废无人之地。
湖曲:湖湾。
万顷:广阔的面积。
彭蠡舟:彭蠡湖上的船。
故乡泪:思乡的眼泪。
淮头:淮河的源头。
黄河合:与黄河汇合。
踟蹰:犹豫不决。
拭泪:擦眼泪。
吴会:吴越地区。
悠悠:漫长的样子。
梁赵郊:梁赵地区的郊外。
离忧:离别的忧虑。
陆沈:沉沦。
南冠:南方人的帽子。
北投:北方的叛逃者。
斗牛:星宿名,象征刚直。
光岳合:光明照耀山河。
休明:太平盛世。
殊方魄:远方的灵魂。
异物:异域的人或物。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爱国主义者文天祥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个人悲凉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高邮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抒发了自己对于故乡、国家的思念,以及对外侮入侵的忧虑。

“初出高沙门,轻舫绕城楼”一句,设定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景,诗人通过对高邮水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与故土的割舍之感。"北望渺无际,飞鸟翔平畴"则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和视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他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

“寒芜入荒落,日薄行人愁”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哀愁。"万顷涵清秋"则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赞叹,但这种美景并未能减轻诗人的忧愁。

“大风吹樯倒,如荡彭蠡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暴雨后的残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动荡和不安。"欲寄故乡泪,使入长江流"则是诗人对家国的深情流露。

通过“篙人为我言,此水通淮头”一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深,及其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而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地理的描绘,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分合、战乱的忧虑。

"不能裂肝脑,直气摩斗牛"一句,是诗人内心力量的宣泄,他虽身处困境,但依旧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但愿光岳合,休明复商周”则是诗人对国家和平统一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通过对高邮地理环境的描写,以及历史变迁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爱国立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收录诗词(977)

文天祥(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 字:履善
  • 籍贯:浮休道
  • 生卒年:1236.6.6-1283.1.9

相关古诗词

发宿迁县

夜梦入星槎,晓行随斗柄。

衣暖露自乾,鬓寒冰欲凝。

将军戴铁笠,壮士敲金镫。

白眼睨青天,我生不有命。

形式: 古风

发淮安

九月初二日,车马发淮安。

行行重行行,天地何不宽。

烟火无一家,荒草青漫漫。

恍如泛沧海,身坐玻瓈盘。

时时逢北人,什伍扶征鞍。

云我戍江南,当军身属官。

北人适吴楚,所忧地少寒。

江南有游子,风雪上燕山。

形式: 古风

发彭城

今朝正重九,行人意迟迟。

回首戏马台,野花发葳蕤。

草埋范增冢,云见樊哙旗。

时节正如此,道路将何之。

我爱陶渊明,甲子题新诗。

白衣送酒来,把菊卧东篱。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发潭口

吹面北风来,拂鬓坚冰至。

轩冕委道途,衮绣易毡毳。

百年杂丑好,始酬四方志。

浩歌激浮云,亭亭复揽辔。

羲驭几曾停,谁当扫幽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