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排闼入,来客与归僧。

昨日山下路,苍苔没几层。

怒蛙喧废井,饥鼠啮枯藤。

莫厌荒凉地,分吟古佛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显荒凉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独特感悟。

首联“何人排闼入,来客与归僧”以问句开篇,仿佛在询问着山中是否有人来访,无论是偶然的过客还是归隐的僧侣,都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神秘感。排闼而入,既表现了访客的直接与勇敢,也暗示了山中可能隐藏着某种超脱世俗的智慧或灵性。

颔联“昨日山下路,苍苔没几层”则将视线拉回往日,山下的小径被厚厚的青苔覆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迁。苍苔的生长,不仅象征着岁月的痕迹,也预示着生命的循环与延续。

颈联“怒蛙喧废井,饥鼠啮枯藤”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山中夜晚的生动景象。怒蛙的喧闹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仿佛在诉说着对生活的热情与不屈;而饥饿的老鼠啃噬枯藤,则是自然界食物链的一个缩影,揭示了生命在艰难环境中的顽强生存状态。

尾联“莫厌荒凉地,分吟古佛灯”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他劝告读者不要因眼前的荒凉而感到厌倦,而是应该珍惜并欣赏这份宁静与纯净。古佛灯在这里不仅是物理上的光源,更是精神上的指引,象征着内心的光明与指引,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引导读者在繁忙与喧嚣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中寒雨答友人

山云作山雨,问山山不知。

我心正如此,君子复何辞。

雪色侵长薄,鸡声过短篱。

见闻俱寂寞,何处更寻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夜发汾江寄山中诸子

故山在何处,乃在白云端。

今夜孤舟宿,方知海气寒。

潮声欹枕听,月色隔船看。

此际谁堪语,持归寄所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陶握山还山喜赠

梦想所不到,见时仍梦中。

可怜双鬓改,只有寸心同。

无足为君道,前尘过眼空。

故山茅屋在,归兴复何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野人

野人有真性,对客不通名。

赤脚驱黄犊,山田事耦耕。

桑麻存古道,水石足平生。

我欲同沮溺,终身免到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