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形式: 古风

翻译

逍遥无皋之山上,远远望见木扶桑。
巨大树枝百万丈,纷披正把肠谷挡。
羲和服侍丹池旁,天天为日沐浴忙。
一旦太阳升上天,何方阴暗不照亮!

注释

芜皋:即无皋,传说中的山系名。
沓然:遥远的样子。
扶木:即榑(fú)木,亦作扶桑或榑桑。
洪柯:大树枝。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森散:枝叶舒展四布的样子。
旸谷:同“汤(yáng)谷”,日所从出处。
灵人:指羲和,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母亲。
神景:指太阳。
景:日光。
何幽不见烛:什么阴暗的地方不被照亮。
幽:阴暗。
烛:照亮。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的图景。开篇“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便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境界,"逍遥"二字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情怀,而"杳然"则表明诗人心中所仰望的是高远而又不易触及的事物。接着“洪柯百万寻,森散覆旸谷”进一步描绘了仙境的壮丽与深邃,不仅是空间上的广阔,更有时间上的悠久。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灵人的描述,“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这里的“灵人”指的是修炼成道的仙者,他们在神秘的丹池边侍立,每天都沐浴在阳光之中,这是对仙境生活的一种浪漫想象。

最后两句“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和赞美。"神景一登天"意味着灵人登临到了通晓宇宙之妙、触摸到最高真理的境界,而"何幽不见烛"则是在说在这样的境界中,连夜晚的黑暗也不复存在,因为心中的光明已经照亮了一切。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仙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和永恒之美的向往。

收录诗词(138)

陶渊明(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

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

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

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形式: 古风 押[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