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酒阑灯烬夜茫然,抚事追思十载前。

坐上渐看同辈少,眼中殊觉后生贤。

江城寒薄梅花早,原野霜清落木坚。

皮骨已空心力尽,还将衰鬓待新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除夕》由明代诗人文徵明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首联“酒阑灯烬夜茫然,抚事追思十载前”,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夜晚的寂静与茫然感,诗人饮酒至深夜,灯火即将熄灭,思绪万千,回想起十年前的往事。这里运用了“酒阑”、“灯烬”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

颔联“坐上渐看同辈少,眼中殊觉后生贤”,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时间感。诗人坐在宴席之上,逐渐发现身边一同成长的伙伴越来越少,而眼前却涌现出一批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后辈。这一对比,既表达了对老友离散的感慨,也对新生力量的肯定和期待。

颈联“江城寒薄梅花早,原野霜清落木坚”,转而描绘自然景象,以“寒薄梅花早”和“原野霜清落木坚”构成鲜明对比。早春时节,江城的梅花在寒冷中早早绽放,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而原野上的树木在霜雪中依然坚韧不拔,寓意着自然界的永恒与力量。这两句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坚韧不屈精神的颂扬。

尾联“皮骨已空心力尽,还将衰鬓待新年”,诗人自述年华已逝,身体虚弱,内心力量殆尽,但仍然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这一联表达了诗人虽感衰老,但仍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的心情,体现了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综观全诗,《除夕》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老友离散的怀念、对新生力量的肯定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态。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颂扬,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丁未九日与履约诸君同泛石湖就登上方

宿雨初晴水拍天,碧云微敛日华鲜。

时当黄菊茱萸候,秋在沧洲白鸟边。

柳外画桥人似蚁,湖心兰棹酒如泉。

携壶更醉湖山上,白发重逢又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是岁闰九月再汎

刚喜重阳临闰月,不辞老病复登台。

多情秋色依前在,有待篱花故晚开。

佳节从知难再值,青山端不厌重来。

画船记取横塘路,十里笙歌载月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画六首(其一)

溪云冥冥溪雨急,长空倒垂溪水立。

凌乱春潮万壑摇,低迷暮霭千林湿。

余生雅有沧洲适,曾拥孤蓬听萧瑟。

梦断红尘二十年,江湖独往兴依然。

偶拈秃笔扫东绢,便觉吴淞落并剪。

金君家住云水乡,朝烟暮雨对林堂。

若为老去厌真迹,翻爱狂夫洒狂墨。

就中妙解谁应识,万里云烟开素壁。

形式: 古风

题画六首(其二)

紫璚翠琰开苍壁,下有苍松几千尺。

浓阴羃历森昼寒,虬枝拂空根束石。

石连灌莽榛欲绝,路绕松根更斜出。

仙源近远不可穷,却有幽人在山泽。

山泽幽人坐倚松,仰看出没山云空。

眼中溶溶霏暮霭,耳畔谡谡鸣天风。

崩崖一线削积铁,玉泉百丈飞晴虹。

吴中山水清且远,老我平生素游衍。

偶然点笔写秋峦,恍惚游踪出东绢。

金君有癖与我同,每每神游翰墨中。

赠君此幅应有以,咫尺相看论万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