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诗(其二)农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

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

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

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

制度非唐虞,赋敛由呼吸。

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

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

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

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

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形式: 古风 押[缉]韵

翻译

古代圣人创造了耒耜,百姓才能收获五谷。
国家风俗节俭淳朴,人人富足,家庭富裕。
九年里洪水肆虐,但每家每户依然安宁。
是谁改变了清廉之风,奢侈之风一天天增长。
制度并非唐虞时代的理想,税收如同呼吸般频繁。
可怜的农桑人民,常常因生活的艰难而悲伤。
一人耕种几垄田,却因游手好闲者众多而显得稀疏。
一蚕吐出的丝线,织成的绸缎堆积如山。
太平盛世不能自我维持,灾荒来临时又怎能幸免。
神农和后稷如果有灵,看到此景也会伤心落泪。

注释

耒耜:古代农具。
苍苍:众多的样子。
粒:谷物。
俭且淳:节俭且淳朴。
人足:人民富足。
给:供给充足。
襄陵:洪水泛滥。
安辑:安宁和睦。
清风:清廉之风。
骄奢:奢侈。
制度:社会制度。
唐虞:唐尧虞舜时期。
赋敛:税收。
田桑人:农桑劳动者。
大弦急:生活艰难。
游堕:游手好闲。
云集:聚集如云。
罗绮:丝绸。
如山入:堆积如山。
太平:太平盛世。
凶荒:灾荒。
神农:农业始祖。
后稷:农业之神。
应为泣:应该感到悲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四民诗》系列中的第二首,主题聚焦于农业社会的民生疾苦。诗人以圣人创制耒耜开篇,赞美古代朴素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富足,家庭自给自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风气逐渐败坏,尽管初期九年间国家相对安宁,但奢侈之风日益盛行,制度和税收负担沉重,农民的生活日益艰难。

诗中通过对比,揭示了田桑农人的悲惨境遇:他们辛苦劳作,耕种的土地却不足以养活自己,而丝绸织品的过度消费如同山岳般压在他们身上。诗人忧虑,即使在太平时期,农民也无法自保,更不用说面对灾荒。最后,诗人祈求神农和后稷这样的农耕始祖显灵,为农民的苦难感到痛心。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反映了范仲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收录诗词(315)

范仲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 字:希文
  • 生卒年:989-1052年

相关古诗词

四民诗(其三)工

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

周旦意不朽,刊之考工记。

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

窈窕阿房宫,万态横青云。

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

秦汉骄心起,陈隋益其侈。

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

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

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

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

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

宜哉老成言,欲攦般输指。

形式: 古风

四民诗(其四)商

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

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

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

周官有常籍,岂云逐末人。

天意亦何事,狼虎生贪秦。

经界变阡陌,吾商苦悲辛。

四民无常籍,茫茫伪与真。

游者窃吾利,堕者乱吾伦。

淳源一以荡,颓波浩无津。

可堪贵与富,侈态日日新。

万里奉绮罗,九陌资埃尘。

穷山无遗宝,竭海无遗珍。

鬼神为之劳,天地为之贫。

此弊已千载,千载犹因循。

桑柘不成林,荆棘有馀春。

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

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

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

何日用此言,皇天岂不仁。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岁寒堂三题(其一)岁寒堂

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

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

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

雅知堂上居,宛得山中情。

目有千年色,耳有千年声。

六月无炎光,长如玉壶清。

于以聚诗书,教子脩诚明。

于以列钟鼓,邀宾乐升平。

绿烟亦何知,终日在檐楹。

太阳无偏照,自然虚白生。

不向摇落地,何忧岁峥嵘。

勖哉肯构人,处之千万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岁寒堂三题(其二)君子树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

夭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

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

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

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

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

有声若江湖,有心若金璧。

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

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