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
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

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
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两句:似,好像。
逐,追逐。
态,状态,情态。
随,追随。
识,认得,辨别。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更加,愈加。
几重: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聆听古筝声响的场景,诗人通过琴声感受到了秦地人民深沉的悲怨情怀。筝声宛如春风中柳枝的轻柔,似鸟鸣中传达了花开的消息。这不仅是一次音乐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让诗人联想到夜深人静时独自忧愁的灯影,以及空寂楼阁中对明月的思念。

诗中的“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离别之痛的回味,这种情感在夜深人静时愈发浓厚。这里的“几重”意指层层叠加,而“离别恨”则是长久积累的情感苦楚。这两句通过空间上的“江南歧路”和“洛阳城”的对比,强化了时间上“更入”一词所表达的深远与漫长。

整首诗采用了多种意象,如琴声、春风、柳态、啼鸟、花情等,将听觉、触觉、视觉的美感融合,营造出一种淡远幽静又不失沉郁的情绪。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音乐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遥远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收录诗词(12)

柳中庸(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 籍贯:河东(今山西永济)
  • 生卒年:?—约775

相关古诗词

夜渡江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春思赠人

红粉当三五,青娥艳一双。

绮罗回锦陌,弦管入花江。

落雁惊金弹,抛杯泻玉缸。

谁知褐衣客,憔悴在书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江]韵

秋怨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寒食戏赠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

杏花香麦粥,柳絮伴鞦韆。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

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