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石岭

晨光挂高岭,晴色媚远客。

哀湍吼丛薄,宿雾袅绝壁。

露重蓟花紫,风来蓬背白。

迷涂朴渥跳,饮涧于菟迹。

层巅多折木,迮磴有飞石。

不知山几重,杳杳入丛碧。

形式: 古风

翻译

朝阳照亮高山顶,晴朗的色彩吸引远方的旅人。
悲伤的急流在草木丛中怒吼,夜晚的雾气缭绕在峭壁之上。
露水使蓟花显得更紫,风吹过,蓬草背脊泛白。
迷失在杂乱的路径中,兔子的足迹引领我饮水于山涧。
层层山顶多有折断的树木,狭窄的石阶上飞石横生。
不清楚山究竟有多少重叠,只觉深远之处尽是翠绿的丛林。

注释

晨光:早晨的阳光。
媚:吸引。
哀湍:悲鸣的急流。
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宿雾:夜间残留的雾气。
袅:缭绕。
蓟花:一种植物。
蓬背:蓬草的背脊。
迷涂:迷失的道路。
朴渥:杂乱的样子。
跳:跳跃。
饮涧:在山涧饮水。
于菟迹:兔子的足迹。
层巅:层层山顶。
迮磴:狭窄的石阶。
飞石:飞来的石头。
杳杳:深远而模糊。
丛碧:茂密的绿色丛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千石岭》,描绘了清晨时分登临千石岭的景象。首句“晨光挂高岭”展现了明亮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山顶的画面,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晴色媚远客”则写出晴朗的天气吸引着远方的旅人前来欣赏。

诗中通过“哀湍吼丛薄”和“宿雾袅绝壁”,描绘了山间溪流在茂密草木和峭壁间奔腾,雾气缭绕的神秘氛围。接着,“露重蓟花紫,风来蓬背白”细腻地描绘了露水打湿的紫色蓟花和被风吹拂的白色蓬草,色彩对比鲜明,富有生机。

“迷涂朴渥跳,饮涧于菟迹”两句,通过“迷涂”和“朴渥跳”形象地写出山路崎岖,旅人艰难跳跃的情景,而“饮涧于菟迹”则暗示了旅人饮水于兔子留下的痕迹,增添了野外探险的趣味。

最后,“层巅多折木,迮磴有飞石”描绘了山巅上树木弯曲,险峻的石阶上飞石横生的险恶环境,展现出登山的艰辛。结尾“不知山几重,杳杳入丛碧”则以迷茫的视线和无尽的绿色丛林,表达了诗人对未知山峦的探索和对自然景色的深深赞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千石岭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登山的体验,既有山水之美,又含旅途之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收录诗词(2044)

范成大(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 字:致能
  • 号:称石湖居士
  • 籍贯: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126-1193

相关古诗词

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四)口数粥行

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

大杓轑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

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

褓中孩子强教尝,馀波遍沾获与臧。

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

物无疵疠年谷熟,长向腊残分豆粥。

形式: 古风

土门

污泥汩峻阪,狠石卧中路。

睥睨无敢前,趑趄屡却顾。

长绳引篮舆,前挽后推去。

吏士更叫号,作气欲飞度。

颠坠较分寸,商略营跬步。

须臾气亦竭,一一汗如雨。

形式: 古风

大丫隘

峡行五程无聚落,马头今日逢耕凿。

麦苗疏瘦豆苗稀,椒叶尖新柘叶薄。

家家妇女布缠头,背负小儿领垂瘤。

山深生理却不乏,人有银钗一双插。

形式: 古风

大雨宿仰山翌旦骤霁混融云无乃开仰山之云乎出山道中作此寄混融

谁开大仰云,此岂吾力及。

日光千丈毫,弹指众峰立。

衡山捲阴气,海市发冬蛰。

韩苏两枯鱼,出语自濡湿。

人厄与天穷,底用苦封执。

但喜拄杖俊,仍欣芒屩涩。

向来三尺泥,有足似羁絷。

龙渊古桥皴,獭径寒溜泣。

春浅山容瘦,风饕涧声急。

一箪寄前村,野蔌旋收拾。

猫头髡笋尖,雀舌剥茶粒。

土毛冠江西,斗酒况可挹。

聊同一笑粲,缓赋百忧集。

形式: 古风 押[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