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希颜三首(其三)

何事憧憧南北行,望云依阙两关情。

风尘暂息滁阳驾,鸥鹭还寻鉴水盟。

悟后《六经》无一字,静馀孤月湛虚明。

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山春鸟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作的《送蔡希颜三首(其三)》,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蔡希颜离别的不舍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首句“何事憧憧南北行”,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友人蔡希颜频繁南北奔波的关切与不解,流露出对友人旅途劳顿的同情。接着“望云依阙两关情”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对友人的思念比作仰望云彩时的依恋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风尘暂息滁阳驾,鸥鹭还寻鉴水盟”两句,描绘了友人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在宁静中找到心灵的寄托。鸥鹭象征着自由与和谐,鉴水则寓意着清澈与纯净,这一场景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精神世界的美好祝愿。

“悟后《六经》无一字,静馀孤月湛虚明”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儒家经典《六经》的深刻理解,认为其中蕴含的智慧如同孤月般明亮而深远,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这一部分体现了王守仁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

最后,“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山春鸟鸣”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未来旅程的美好祝愿。春鸟鸣叫的景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寓意着生机与希望,预示着友人未来的道路充满生机与可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赠守中北行二首(其一)

江北梅花雪易残,山窗一树自家看。

临行掇赠聊数颗,珍重清香是岁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赠守中北行二首(其二)

来何匆促去何迟,来去何心莫漫疑。

不为高堂双雪鬓,岁寒宁受北风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其一)

之子将去远,雪夜来相寻。

秉烛耿无寐,怜此岁寒心。

岁寒岂徒尔,何以赠远行?

圣路塞已久,千载无复寻。

岂无群儒迹,蹊径榛茆深。

浚流须寻源,积土成高岑。

揽衣望远道,请君从此征。

形式: 古风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其二)

浚流须有源,植木须有根。

根源未浚植,枝派宁先蕃?

谓胜通夕话,义利分毫间。

至理匪外得,譬犹镜本明。

外尘荡瑕垢,镜体自寂然。

孔训示克己,孟子垂反身。

明明贤圣训,请君勿与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