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这首诗名为《百舌》,创作于宋代,由诗人张舜民所撰。从鉴赏的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境和语言运用都颇有深意。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模仿和学习他物之声音的极致追求,但最终却无法拥有自己的独特声音。这不仅是对自然界中鸟类等生物模仿能力的一种描绘,也隐喻着个人在艺术创作或思想表达上的自我寻找与困惑。诗人通过这种比喻,抒发了自己对于个性和独立精神的渴望。
"深山乔木底,缄口过平生。"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隐居生活的景象,诗中的“深山”、“乔木”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遥远的氛围,而“缄口”则意味着沉默不语,这里的“过平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和享受。在这里,“缄口”不仅是物理上的沉默,更有象征意义,暗示了一种心灵上的安宁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艺术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不详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忽忽南迁不记年,二妃祠外橘洲前。
眼昏笔战谁能画,无奈霜纨似月圆。
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破屋居人少,柴门春草长。
儿童不识字,耕稼郑公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