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太守江山清啸楼

江南山色渡江飞,飞向君楼含夕霏。

空翠不随流水去,鸿濛忽化白云归。

吴兴太守真州客,日夕捲帘荡精魄。

舞影时翻天女花,歌声欲裂雷公石。

浮玉双峰架笔高,芙蓉一朵一离骚。

六朝春色为膏沐,万里天风且羽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题吴太守江山清啸楼》。诗中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以及吴太守在清啸楼中的生活情态。

首句“江南山色渡江飞”,以动态的视角描绘了江南山水跨越江面的壮丽景象,仿佛山色在空中飘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着,“飞向君楼含夕霏”一句,将视线转向吴太守所在的清啸楼,夕阳余晖与山色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空翠不随流水去,鸿濛忽化白云归”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赞美了山色的空灵与翠绿,另一方面又通过白云的归隐,暗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与无常。这种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吴兴太守真州客,日夕捲帘荡精魄”描述了吴太守的生活状态,他作为吴兴太守,却如同游子一般,每日傍晚卷起窗帘,欣赏着窗外的美景,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这里不仅表现了吴太守的闲适生活,也体现了诗人对其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赞美。

“舞影时翻天女花,歌声欲裂雷公石”则进一步描绘了清啸楼内的欢愉场景。舞者身影在空中翻转,如同天女散花,歌声激昂,似乎能震裂雷公石。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清啸楼的热闹与欢乐,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浮玉双峰架笔高,芙蓉一朵一离骚”两句,将目光转向楼外的自然风光。浮玉双峰高耸入云,象征着文人的高洁品格;一朵芙蓉花,仿佛是屈原《离骚》中的意象,寓意着诗人对理想与道德的坚守。这两句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吴太守高尚人格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江南山水的壮丽与清啸楼内生活的闲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题周梨庄戴笠图

梨庄本是青云器,四十于今犹未仕。

前朝文献在君家,著作欲继先公志。

秣陵藏书谁最多,读画楼中高嵯峨。

捃拾能笺五代史,时谈遗事如悬河。

董狐有志我未逮,三百年中谁记载。

汉史应须属紫阳,元人岂解尊昭代。

青溪水阁閒相期,笔削相将乘此时。

王猛犹能存正朔,许衡那得配先师。

栖霞之山好林樾,更为同人开理窟。

片言亦可成春秋,一画自能知日月。

閒来戴笠将何之,遣谷逍遥若有思。

接舆髡首且相对,佯狂于道亦良宜。

形式: 古风

读李耕客龚天石新词作(其一)

东风吹愁满天地,越客羁栖不得意。

携家远自南海来,十口飘飖无所寄。

秦淮一曲且侨居,升斗之水愁枯鱼。

故人咫尺在幕府,慰我饥渴三致书。

公子多才年复少,乐府能兼南宋调。

风流初见藕庄词,与君宫体皆娟妙。

我方笺易临河楼,梦寐日与羲皇游。

新词见赠不遑答,精微空向画前求。

南楚好辞宗屈子,学诗昔自离骚始。

含风吐雅数千篇,美刺颇得春秋旨。

形式: 古风

读李耕客龚天石新词作(其二)

艰难持向清凉台,一秋不视白鱼来。

圣贤自古皆寂寞,文章于我诚尘埃。

闻君新校春秋疏,欲为唐人傅啖助。

多金镂得授经图,功在尼山流美誉。

交广春秋我亦成,南方异物多经营。

陆贾山川未作纪,嵇含草木徒知名。

长跪几时能请教,知君博物有深乐。

花中锦绣足文鹓,果下金钱饶小豹。

收香书带与相思,赋咏惟君綵笔宜。

我愧江淹才欲尽,那得倡和及芳时。

形式: 古风

过黄俞邰藏书楼作

我生南海愁偏僻,经史之外寡书册。

扁舟遥至金陵城,欲向名家求载籍。

黄君父子世藏书,一室尝开万卷馀。

欲使文章归性命,岂将词赋送君诸。

六经我道非糟粕,天地精神于此托。

一画能令日月开,古圣神明必有作。

君家易疏几青箱,借我无嫌岁月长。

卦外始能知太极,图中亦可得羲皇。

君今继述从何始,应徵未与先朝史。

文献无稽是此时,春秋有志惟君子。

秦淮水长连青溪,三月河房柳向西。

欲邀雪客同挥管,吾学诸编更整齐。

我且浓磨方氏墨,殷勤花下为君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