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卓少府任江都

炀帝都城春水边,笙歌夜上木兰船。

三千宫女自涂地,十万人家如洞天。

艳艳花枝官舍晚,重重云影寺墙连。

少年作尉须兢慎,莫向楼前坠马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隋炀帝的都城春水荡漾之畔,夜晚笙歌飘扬在木兰舟上。
宫女众多,仿佛自己涂抹了大地,繁华人家十万,生活宛如仙境。
傍晚时分,官舍旁花枝繁茂鲜艳,寺庙墙壁与层层云影相连。
年轻人担任小官需要谨慎行事,切莫在楼前不慎落马丢鞭。

注释

炀帝:指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
都城:首都,这里指的是隋朝的东都洛阳。
春水边:春天时节,河边的景象。
笙歌:吹笙和歌唱,代指音乐与歌声。
木兰船:用木兰树所造的船,此处泛指华美的船只。
三千宫女:形容宫女众多,这里是夸张的手法。
自涂地:形容宫女之多,好像她们自己就能铺满地面。
十万人家:形容城市人口众多,家庭繁盛。
洞天:道教术语,指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地,这里比喻人间的繁华如同仙境。
艳艳花枝:形容花朵盛开,色彩鲜艳。
官舍:官员的住所。
晚:傍晚时刻。
重重云影:层层叠叠的云彩投下的影子。
寺墙:寺庙的围墙。
少年:年轻的官员。
作尉:担任低级武官,如县尉等。
兢慎:谨慎小心。
楼前:可能特指某个具体的楼或泛指富贵之地。
坠马鞭:从马上掉落马鞭,比喻失职或出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春夜景象,背景设在炀帝时期的都城水边。诗人通过对夜晚笙歌和木兰舟的描写,展现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或庆典的气氛。

"三千宫女自涂地"一句,突显了场景的宏大与壮观,反映出当时皇室的豪奢和对女性美的追求。同时,这也隐含着对权力集中和统治阶级生活的描绘。

"十万人家如洞天"则通过比喻,将普通百姓的住宅与仙境相提并论,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艳艳花枝官舍晚,重重云影寺墙连",通过对鲜艳花枝和层叠云影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动人的春夜风光图。这里的“官舍”可能指的是政府官员的住宅,而“寺墙”则是宗教场所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最后两句"少年作尉须兢慎,莫向楼前坠马鞭",似乎是在劝诫年轻的官员要谨慎行事,勿忘初心。这里的“坠马鞭”可能是指不应该在公共场合表现出过度的轻率和鲁莽。

总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了古代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艺术才华。

收录诗词(513)

许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字:用晦(一作仲晦)
  • 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
  • 生卒年:约791~约858

相关古诗词

送陆拾遗东归

独振儒风遇盛时,紫泥初降世人知。

文章报主非无意,书剑还家素有期。

秋寺卧云移棹晚,暮江乘月落帆迟。

东归自是缘清兴,莫比商山咏紫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

曾事刘琨雁塞空,十年书剑任飘蓬。

东堂旧屈移山志,南国新留煮海功。

还挂一帆青海上,更开三径碧莲中。

关西旧友如相问,已许沧浪伴钓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郑寂上人南行

儒家有释子,年少学支公。

心出是非外,迹辞荣辱中。

锡寒秦岭月,杯急楚江风。

离怨故园思,小秋梨叶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鱼思别处士归有怀

宴罢众宾散,长歌携一卮。

溪亭相送远,山郭独归迟。

风槛夕云散,月轩寒露滋。

病来双鬓白,不是旧离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