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刘声之炉亭夜话》由元代诗人黄溍所作,通过诗句展现了对友人刘声之的深厚情谊与对其生活状态的感慨。
首联“儒冠宁误我,壮志自多违”,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在追求学问与理想时,难免会与现实产生冲突,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这里“儒冠”象征着儒家学者的身份,“宁误我”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坚守自我信念的决心,即使这会带来误解或困扰。
颔联“昭代尊经术,先生尚布衣”,点明了时代背景——在崇尚经学的时代里,身为学者的刘声之却仍保持着朴素的生活状态,未被世俗功名所累。这既是对刘声之个人品质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颈联“清言今夕共,大隐昔人稀”,描绘了一幅夜晚炉亭中,两人畅谈的温馨场景。这里的“清言”不仅指谈话内容的高雅,也暗含了对简朴生活的推崇。“大隐”一词出自《列子·黄帝》,原意为深藏不露的隐士,此处用来形容刘声之虽身处尘世,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如同真正的隐士一般。
尾联“预恐苍山麓,无从候少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期待。他预感着刘声之可能将隐居于苍山之麓,远离尘嚣,而自己恐怕难以再寻得这位朋友的踪迹。这一句既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也暗示了对刘声之生活方式的认同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刘声之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诗人与其之间的深厚情感交流,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