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过十八滩》由清代诗人王恕所作,描绘了过十八滩时的壮丽景色与深沉情感。
首联“补天乘块截江流,今古惊涛咽暮秋”,开篇即以雄浑之笔勾勒出过滩景象。补天之举,象征着诗人面对艰难险阻的决心与勇气;“乘块截江流”则生动描绘了船只在激流中勇往直前的场景。而“今古惊涛咽暮秋”一句,则将时间的跨度与自然的壮美融为一体,暗示着历史长河中,无论何时何地,总有不屈的灵魂在激流中搏击。
颔联“万石棱棱争出水,千崖叠叠曲行舟”,进一步展现了过滩的壮观与复杂。万石林立,仿佛在水中争先恐后,千崖交错,舟行其间,曲曲折折,既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寓意着人生的坎坷与挑战。
颈联“猿啼频下孤臣泪,日落重增旅客愁”,转而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猿猴的哀鸣,不仅是自然界的声响,也是诗人内心孤独与忧愁的外化。日落之时,增添的不仅仅是对旅途的疲惫,更是对故乡、对家国的深深思念。
尾联“惶恐滩头征雁断,几人回首望神州”,以“惶恐滩头”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不安与忧虑。同时,“征雁断”与“回首望神州”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担忧,另一方面则寄托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刻的人文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韧与对国家、家乡的深切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