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邵泰创作,名为《壬子正月重赴金陵志馆偶诵陶诗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句怃然有感》。邵泰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在繁忙的公务和生活压力下,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邵泰以“春风从何来,所过不留迹”开篇,借春风的无形无迹,比喻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预知。接着,“人与物同春,欣欣各自得”描绘了万物在春天中的生机勃勃,暗示了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邵泰紧接着自问:“而我独何为,当春转萧瑟。”他感叹自己在春天却感到凄凉,与外界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亲老不能待,饥驱此行役”反映了邵泰对家庭责任的担忧与对生活的无奈。他无法陪伴年迈的亲人,只能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纵非出山泉,仰愧入林翮”则表达了他对自身处境的反省,即使不是身处深山,也感到愧对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一心信两端,绎思有馀戚”表明邵泰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他在追求事业与家庭之间徘徊,感到深深的忧愁。最后,“缅昔负米贤,欢焉供子职”通过引用古代贤人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简单而充实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复杂生活状态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人在社会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与挣扎,以及对家庭责任与自我实现的思考。邵泰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