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二)

东阳海水清,水清复见底。

灵源流法泉,斫水刀而痕。

我见顽愚士,灯心拄须弥。

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

蒸沙成饭无,磨砖将为镜。

说食终不饱,直须著力行。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土。

枉死埋冢下,可惜孤标物。

形式: 偈颂

翻译

东边阳光照耀下的海水清澈,清澈得可以看见海底。
神圣的源泉流淌成佛法之泉,斩断水流却留下刀痕般的波纹。
我遇见那些冥顽不化的蠢人,像灯芯一样渺小却自以为能支撑起须弥山般的大事。
以微小的木片企图煮沸大海,用脚抹过地面就想磨损磐石。
试图蒸煮沙子做成米饭是不可能的,想把砖头磨成镜子同样荒谬。
光说吃饭永远填不饱肚子,必须实实在在去努力实践。
胸怀宽广的伟丈夫,堂堂正正顶天立地。
却枉然死去被埋葬在坟墓下,真是可惜了那份独特的风骨。

注释

东阳:指太阳从东方升起,这里形容阳光明媚。
灵源:神圣的源头,比喻佛法或真理的起源。
斫水刀:比喻造成水面波动的动作,如刀砍入水中形成的痕迹。
顽愚士:愚蠢固执的人。
灯心:灯芯,此处比喻微不足道。
须弥:须弥山,佛教中代表世界的中心,这里象征重大的事务或目标。
寸樵:很小的木块,比喻力量微小。
大海:广阔的海洋,象征巨大的任务或挑战。
足抹:用脚擦拭,表示轻率、不切实际的行为。
大地石:大地的石头,比喻坚固、难以改变的事物。
蒸沙:尝试蒸煮沙子,比喻做无用功。
成饭:变成饭,比喻成功或达成目的。
磨砖:磨砺砖头,意指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为镜:变成镜子,比喻达到期望的结果。
说食:谈论食物,比喻空谈理论。
终不饱:最终不能满足饥饿,指空谈无益。
著力行:付出实际行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恢恢:广阔、豁达的样子。
大丈夫:有胆识、有作为的男子汉。
堂堂:正大光明的样子。
六尺土:六尺之躯,代指人的身体,这里形容人高大挺拔。
枉死:冤枉地死去,没有实现价值的死亡。
冢下:坟墓之下,指死后被埋葬。
孤标物:特立独行或具有独特品质的人或物,这里惋惜人才的浪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东阳海水清,水清复见底。”开篇即以清澈的海水为背景,表现出一种透明纯净的意境。紧接着,“灵源流法泉,斫水刀而痕”则描绘了一种神秘的泉水,似乎蕴含着某种道德或规律。

“我见顽愚士,灯心拄须弥。”诗人观察到一个愚直之人,以简单质朴的方式生活,点燃灯心(即灯芯)并以须发(头发)拂拭,这是对其单纯生活的一种描绘。

“寸樵煮大海,足抹大地石。”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示了诗人对于普通生活的超脱态度,即使只有很少的柴火(寸樵)也能煮沸整个大海,脚下触摸的是坚硬的大地石。

“蒸沙成饭无,磨砖将为镜。”这两句则是对耐心和毅力的一种赞美,即使是将沙子蒸煮成饭这样的不可能任务,也要努力尝试;即便是将砖头磨损成镜面的坚持。

“说食终不饱,直须著力行。”通过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即使物质上的满足(说食)也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进取。

“恢恢大丈夫,堂堂六尺土。”这里赞美一种宏大的气魄和高尚的人格,以及面对六尺宽广的大地时的从容不迫。

“枉死埋冢下,可惜孤标物。”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于那些未能实现自我价值,默默无闻就去世的人或事的一种哀叹和惋惜。他们如同孤独的标杆,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埋葬。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自然景象以及人生态度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那些未能得到认可的人或事的同情。

收录诗词(56)

拾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歌罢玉楼月,舞残金缕衣。

匀钿收迸节,敛黛别重闱。

网断蛛犹织,梁春燕不归。

那堪回首处,江步野棠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金陵词

宫中细草香红湿,宫内纤腰碧窗泣。

唯有虹梁春燕雏,犹傍珠帘玉钩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缉]韵

巫山一段云(其一)

缥缈云间质,盈盈波上身。

袖罗斜举动埃尘,明艳不胜春。

翠鬓晚妆烟重,寂寂阳台一梦。

冰眸莲脸见长新,巫峡更何人。

形式: 词牌: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其二)

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

小池残日艳阳天,苧萝山又山。

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

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形式: 词牌: 巫山一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