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章义寺

九日章义寺,倦游因解镳。

拂榻寄午梦,起寻北山椒。

岑蔚鸟绝迹,悲鸣唯一蜩。

欢言与僧期,于此共箪瓢。

斩松八九根,窗壁具一朝。

伏槛何所见,苍苍围寂寥。

岩谷寒更静,水泉清不摇。

安得有车马,尚无渔与樵。

神茂真观复,心明众尘消。

阴岭有嘉客,傥来不须招。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翻译

在九日的章义寺,我因游览疲惫决定卸下鞍鞯。
我拂去榻上的尘埃,期待午睡中做一场美梦,醒来后寻找北山的花椒树。
山中岑寂,连鸟儿都很少出现,只有蝉鸣声断断续续。
我与僧人相约,共度简朴生活,期待在此共度时光。
砍下八九根松木,一早便能修整好窗壁。
倚靠栏杆望去,只见一片苍茫的寂静环绕。
山谷更加寒冷而宁静,泉水清澈不生波澜。
如何才能有车马喧嚣,连渔夫樵子都未曾见到。
神清气爽的修行之地,心灵明净,尘世烦恼消散。
幽深的山岭间有佳客,或许他们会不请自来。

注释

解镳:卸下马鞍,指休息。
拂榻:擦拭床榻,准备休息。
北山椒:一种香料,此处可能象征远方或隐逸生活。
欢言:愉快的交谈。
箪瓢:竹篮和瓢,形容简朴生活。
寂寥:寂静无人。
岩谷:山谷。
神茂:精神旺盛,修行高深。
阴岭:背阴的山岭。
傥来:偶然,不经意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红尘、寻求心灵宁静的意境。诗人在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游览章义寺时,感到疲惫而放下了手中的镣铃,似乎是在向世俗的纷扰告别。接着,他躺在榻上午休,将心情寄托于梦中,并起身去寻找北山的椒树。这两句流露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接下来的“岑蔚鸟绝迹,悲鸣唯一蜩”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孤独感受。山间已无鸟鸣,只有一只蜩蝇发出哀伤的声音,这种描写增添了一丝凄凉。

然而,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并未感到绝望,而是找到了一位僧侣,可以共享简朴的生活,如“欢言与僧期,于此共箪瓢”所示。这里的“箪瓢”指的是古代农夫收获后用以盛食物的器具,象征着一种简单而自足的生活。

诗人还提到了斩松的场景,这里的“八九根”和“窗壁具一朝”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接下来的“伏槛何所见,苍苍围寂寥”则是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但却又感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孤独和宁静。

岩谷中的寒冷和水泉的清澈给了诗人一种精神上的洗涤,使得他的内心变得更加明净,尘世间的烦恼似乎也随之消散。最后两句“神茂真观复,心明众尘消”表达了诗人通过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找回了自己的本真,而“阴岭有嘉客,傥来不须招”则显示出一种对未来到访者的淡然和开放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和精致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愿望。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登景德塔

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蚁冢,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登越州城楼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

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形式: 古风

答扬州刘原甫

少食苦不足,一官聊自谋。

为生晚更拙,怀禄尚迟留。

黾勉讵有补,强颜包众羞。

谓我古人风,知君以相优。

君实高世才,主恩正绸缪。

哿矣哀此民,华簪宁易投。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答许秀才

高阳有才子,负笈求晨饘。

所趣少知者,其辞多慨然。

樵妻竟谢绝,漂母尝哀怜。

尚友古之人,于今犹壮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