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夜里听到禅师进入南山,打扫了五百间清净的房屋。
我与世事疏离,适合独自前往,你因爱诗之人,不愿被打扰。
深知快乐的事情逐年减少,能遇到高雅之人每日悠闲实属不易。
想向云公寻求内心的宁静之地,不知何处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注释

禅老:指修行的禅师。
南山:泛指南方的名山或隐居之处。
净扫:打扫得干净。
清风五百间:形容房屋众多且环境清幽。
世疏:与世隔绝,超脱尘世。
宜:适宜,适合。
攀:打扰,拉拢。
乐事:快乐的事情。
年年减:一年比一年少。
高人:品格高尚的人。
云公:对高僧的尊称,此处指云游的禅师。
心地:内心世界,精神寄托。
无还:忘我,不执着于世俗。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在病中独自游览净慈寺,并向本长老致以诗篇,同时邀请周长官一同游历灵隐寺。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禅老入山寻找宁静之地,而诗人则在卧室中通过耳听得到这一切,感受着那种远离尘世的清新气息。

“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个性和他对友情的珍视。他觉得自己与俗世渐行渐远,更适合独自前行;而周长官因其诗才横溢,因此诗人特别邀请他一同前往,显示出对这位朋友的重视。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难得清净心境的感慨。他认识到岁月匆匆,能够享受的快乐事情逐渐减少,而真正能保持内心宁静、不为外界所扰的人又是如此之稀有。

“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最后两句则是在询问如何寻找到那种超然物外的心灵寄托,以及要怎样才能到达那个永不返回尘世的地方。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也透露出对出世离俗的一种向往。

整首诗通过平和淡远的笔触,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映射出他在政治低潮时期的心境和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攲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虎跑泉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

至今游人盥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一)

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