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翻译

无数的玉树直插云霄,一串串明珠垂落,映照着寒冷的镜子。
在何处能寻到那双碧眼如霜、眉头微蹙的客人,他与这些玉树成为知己,在冷峻中相对而视。

注释

玉槊:形容玉质的树干挺拔如矛。
搀云立:直插云霄。
珠旒:古代帝王或贵族冠冕上的装饰物,这里比喻明珠。
镜寒:镜子映照出的寒冷景象。
霜眉:形容眉毛白如霜,暗示人物的忧郁或严肃。
碧眼:绿色的眼睛,形容人的眼睛明亮有神。
三友:指三种亲密的朋友关系。
冷相看:在冷静中相互注视。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朝创作的,名为《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描绘寺院风光和禅意的诗。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这两句通过对佛日山寺庙建筑群落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幽而庄严的景象。这里的“玉槊”比喻寺内的柱子或塔身,既有坚固之意,也透露出一丝仙气;“云立”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珠旒落镜寒”中的“珠旒”,即是佛教法物,常悬挂于殿宇之上,摇曳生风,发出清脆的声音;“镜寒”形容的是秋日里透过窗棂看到的空气中蕴含的凉意。整体上,这两句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不失灵动的氛围。

接下来的“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则转向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描绘。“霜眉碧眼”形容的是一位风骨仙气、神采奕奕的僧侣或高士,他们可能是在佛日山中修行的道人。而“结为三友冷相看”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谊和淡然。这里的“三友”可能是指诗人与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所建立起的一种精神上的友谊,如月、山、水等。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静美的佛教寺庙景象,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禅意。苏轼在此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心灵自在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三)

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四)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五)

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

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其一)

欲寻遗迹强沾裳,本自无生可得亡。

今夜生公讲堂月,满庭依旧冷如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