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黜诗

下惠为士师,子文乃令尹。

仕也固不喜,黜之何尝愠。

直道宜少合,高风谅难泯。

大抵君子心,惟义素藏韫。

进非为私谋,退亦为道隐。

顾彼荣与辱,于吾不加损。

我公天下贤,许国以诚悃。

危言屡启纳,大事费量忖。

审如秦和医,良剂起疾疢。

工如鲁匠斲,钜木赴绳准。

昔尝迁九江,谁谓去途窘。

又尝谪蕲水,恬然泛惊濆。

于今已三黜,去就决不混。

远视前世贤,并驱而齐轸。

大敌众所畏,未战势自殒。

惟公鼓而前,万旅悚兵楯。

晚节人所重,半道或凋陨。

惟公久益壮,千古激忠愤。

大明方乘离,元老反遇遁。

得丧未易言,所系在邦本。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颂扬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与忠诚精神。首句“下惠为士师,子文乃令尹”引用历史人物,表明了对坚守正道、不畏权贵的官员的敬仰。接着,“仕也固不喜,黜之何尝愠”,表达了对官员不因职位升降而改变态度的赞赏。

“直道宜少合,高风谅难泯”赞美官员坚持正义,即使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其高尚的品格也不会消逝。“大抵君子心,惟义素藏韫”强调君子之心在于遵循道义,而非个人私利。

“进非为私谋,退亦为道隐”指出官员无论是晋升还是退职,都是出于对道义的追求,而非个人利益的考虑。“顾彼荣与辱,于吾不加损”进一步强调了官员对待荣誉与耻辱的态度,即这些外在因素不会影响其内心的坚定。

诗人吕陶在诗中高度赞扬了某位官员(“我公天下贤”)的忠诚与才能,称其言论能启发接纳,处理大事时深思熟虑。比喻其如同良医治病,如同鲁匠精雕细琢。即便经历了多次贬谪(“昔尝迁九江,谁谓去途窘。又尝谪蕲水,恬然泛惊濆”),依然保持平静与坚韧。

“于今已三黜,去就决不混”描述了官员多次被贬,但其立场始终坚定,绝不混淆进退。最后,诗人将这位官员与历史上其他贤臣并列,表示对其高尚品质的敬佩。

“大敌众所畏,未战势自殒。惟公鼓而前,万旅悚兵楯”描绘了官员面对强敌时的勇敢与坚定,激励士兵前进。尽管晚年遭遇不幸(“晚节人所重,半道或凋陨”),但其精神永存。

“惟公久益壮,千古激忠愤”表达了对官员长期坚守正义的敬仰,其忠诚与愤怒激励后世。最后,诗人感慨于国家面临的大敌与元老的离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忠诚者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现实中的官员,展现了对忠诚、正直与智慧的崇高赞美,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409)

吕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毅甫惠梅竹茶曲

春前识寒梅,雨里见脩竹。

一水自浮花,六神休捣曲。

清惠非尘埃,佳章亦金玉。

毫发无重轻,此意可励俗。

形式: 古风

即席送尧天

行行重行行,千里秦蜀道。

落日飞孤云,秋风荡衰草。

极望快归目,深思感幽抱。

吾俗有谣言,公还一何早。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说学送句辅元赴普慈

六经圣人心,言以寓微意。

著示万世教,大略归简易。

先儒事研覃,传注发奥秘。

其间岂无失,十数才一二。

沿波而讨源,自可见极致。

学者不务此,纷纷竞非是。

所得方一毫,已谓尽千里。

譬如就寸管,窥觇九清位。

又如持小蠡,测度巨浸水。

近年经术兴,众说尤鼎沸。

或沿老佛解,或取鬼神议。

或以对偶求,或用点画治。

往往勤万言,区区释数字。

茫昧超洪荒,高阔等天地。

幽欲根死生,明欲混愚智。

五常孰为常,百氏孰为氏。

古今名家学,一旦尽委弃。

老生分退缩,钳口深有畏。

晚辈互驰骋,锐力不少避。

兹事系风化,贤者慎措置。

吾乡句夫子,天禀最纯粹。

事亲存至行,执卷考精理。

平生耽道腴,大嚼得鼎味。

使之典胄席,琢玉成贵器。

不尔坐泮宫,好音变恶类。

头白颜已苍,犹从一麾寄。

普慈实名郡,良俗先礼义。

斯文久磨淬,浮笔耻诵记。

有心欲闻韶,作乐虑惉懘。

有道欲适远,驱车患轩轾。

兹焉遇儒师,于学有统帅。

公若舜权举,明若轩鉴视。

珍若太羹饱,快若醇酎醉。

诗书文翁治,教育孟轲志。

虽则憩甘棠,清风似槐市。

形式: 古风

答宇文公南

少年从君游,于今已头白。

逡巡三十载,光景如昨日。

追怀当时事,感慨横胸臆。

贤侯在泮水,多士凡数百。

探道先渊源,学文重气格。

君常露华采,流品推第一。

西南有豪俊,自此贵名出。

天池可直上,中减扶摇力。

不免逐鹪鹩,抢榆暂栖息。

北窗换五斗,轻重固不敌。

况当念赤子,安忍负愧色。

归来林下泉,屡把尘衣涤。

南溟徒尔慕,腐鼠莫我嚇。

清樽及黄卷,两与圣贤觌。

伊予最不肖,厚幸蒙贲饰。

归田尚无计,苟禄惟自责。

因循得瘖病,放荡成笑疾。

持此答长谣,惭无双白璧。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