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宗上人归南泉

灯外佳眠试冷斋,欲成归梦暗惊回。

一轩秋色侵衣重,半夜波声拍枕来。

江国潮平人独令,海山家在意徘徊。

倚藤明日秦淮上,看子风帆十幅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归乡时的复杂心情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联“灯外佳眠试冷斋,欲成归梦暗惊回”中,“灯外佳眠”暗示了夜晚的宁静与友人即将离开的氛围,“冷斋”则营造出一种清冷的环境,预示着离别的凄凉。“欲成归梦暗惊回”,表达了诗人试图在梦中留住友人,但梦境却被现实的残酷所打破,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与无奈。

颔联“一轩秋色侵衣重,半夜波声拍枕来”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秋天的景色通过“侵衣重”这一细节,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象征着友人离去后留下的孤独与寂寞。而“半夜波声拍枕来”则以听觉形象强化了离别的哀愁,波浪拍打枕头的声音仿佛是友人离去的回响,让诗人难以入眠,思绪万千。

颈联“江国潮平人独令,海山家在意徘徊”中,“江国潮平”描绘了友人归途中的自然景象,潮水的平静与友人内心的平静形成对比,凸显了离别的孤独感。“海山家在意徘徊”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家园的向往与对友人归家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未来的关切与忧虑。

尾联“倚藤明日秦淮上,看子风帆十幅开”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与期待。诗人想象着友人在明日的秦淮河上,乘着满帆的船只归来,这既是对友人安全归来的祝愿,也是对未来相聚的期盼。通过这一场景的描绘,诗人的情感从离别的哀愁转向了对重逢的期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晚坐藏胜桥望石门

好山千叶青莲晓,斫额令人意已消。

微出楼台知有寺,倦行云树忽逢桥。

此生未觉丛林负,肯处真教日劫超。

閒拾堕薪成浅立,细泉幽涧响寒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至圆通僧觅诗

漱雾跳珠响涧泉,千峰秀出雨馀天。

共惊绣帽铜腮老,重到香垆石耳边。

清境荒凉归叹息,故人迎笑尚依然。

明年过此还相见,应及春风社燕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送僧游南岳

古寺閒关聊作招,夏秋归思谩迢迢。

枕中柔橹惊乡梦,门外秦淮涨夜潮。

想见旧房生薜荔,不堪疏雨在芭蕉。

何时却理缘云策,峰顶同谁看石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送隆上人

人生聚散等儿戏,梦境纷然此一时。

老去渐知为客味,秋来长作送人诗。

感君义色分心曲,慰我年华两鬓丝。

想见故乡霜菊后,屋头千树橘累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