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南岳

古寺閒关聊作招,夏秋归思谩迢迢。

枕中柔橹惊乡梦,门外秦淮涨夜潮。

想见旧房生薜荔,不堪疏雨在芭蕉。

何时却理缘云策,峰顶同谁看石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即将离开古寺,前往南岳旅行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即将开始的旅程的期待与忧虑。

首联“古寺閒关聊作招,夏秋归思谩迢迢”,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古寺的静谧与僧人的内心思绪交织在一起,夏秋交替的季节更添了几分离别的愁绪。这里的“閒关”不仅指古寺环境的幽静,也暗含了僧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颔联“枕中柔橹惊乡梦,门外秦淮涨夜潮”,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柔橹声唤醒了僧人对家乡的梦,而门外秦淮河的夜潮则仿佛预示着旅程的波澜与未知。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相连,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暗示了对旅途的期待与不安。

颈联“想见旧房生薜荔,不堪疏雨在芭蕉”,诗人想象着僧人即将前往的南岳,那里的古寺可能已经长满了薜荔,而细雨中的芭蕉则增添了几分凄凉。这一联通过想象中的场景,表达了对僧人旅途的关切与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感慨。

尾联“何时却理缘云策,峰顶同谁看石桥”,则是对未来的憧憬与疑问。诗人期待着僧人归来时,能一起在山峰之巅欣赏石桥的美景,表达了对友情与相聚的渴望。这一联既是对僧人旅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两人友谊的深情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离别前的心理活动和即将开始的旅程的描绘,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层次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友情与相聚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离愁别绪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送隆上人

人生聚散等儿戏,梦境纷然此一时。

老去渐知为客味,秋来长作送人诗。

感君义色分心曲,慰我年华两鬓丝。

想见故乡霜菊后,屋头千树橘累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谅上人南轩避暑

人间酷暑推不去,爱此南轩一榻空。

眼倦抛书成午睡,梦悠谁复羡王公。

岂知尘土随肥马,但觉熏风掠坏桐。

起步西园閒倚杖,石榴花出数枝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赠吴山人

已得希夷旨趣深,平生踪迹任浮沉。

壶中景待和烟卧,海上山须带鹤寻。

月里一枝慵举手,人间万事肯关心。

出尘风骨凭谁识,且枕焦桐混世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东溪僧听泉堂

诸方游遍归来晚,閒构虚堂赎世纷。

雷转空山动林叶,雪飞乱石溅溪云。

石桥旧处龙湫吼,漱玉曾看岳色分。

拄策眼高双耳瞆,上方白塔却亲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