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百年旧隐傍名山,一落尘埃竟不还。
自倚渭流难变浊,谁知兽食不留斑。
松楸渐觉秋风老,涧壑惟馀夜月閒。
惭愧老兄携弱侄,又修茆屋卧云间。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蓝仁的《次韵答欧阳雪舟(其二)》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与心境。首句“百年旧隐傍名山”展现了主人公长期隐居于名山之侧的背景,暗示了他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然而,“一落尘埃竟不还”则揭示了他被迫离开隐居地,陷入世俗纷扰的无奈。
“自倚渭流难变浊”表达了诗人对保持自我清白的决心,即使身处污浊环境中,也坚守自己的纯洁。接着,“谁知兽食不留斑”以动物比喻,表明即使面对诱惑,他也坚决不留下任何污点或瑕疵。
“松楸渐觉秋风老”写出了岁月流转,秋天的到来使松树和楸树显得更加苍老,寓言诗人自己也在时光中逐渐老去。而“涧壑惟馀夜月閒”则描绘了夜晚山涧的宁静,只有月光陪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淡泊。
最后两句“惭愧老兄携弱侄,又修茆屋卧云间”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欧阳雪舟的感激,因为对方带着他的侄子来访,并一同修建茅屋,共享隐逸生活,这让他深感荣幸和惭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隐士的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对清高品格的坚守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不详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闭门仲蔚只村居,卖卜君平与世疏。
两地相思常命驾,十年不会费题书。
青山久候幽人履,白屋曾留长者车。
秋早黄花开较晚,度关紫气近何如。
倾盖溪头一再逢,六年相望寸心同。
柴门蹋雨题名去,竹槛看云执手从。
前辈文章观酒德,后来岁月叹诗穷。
鹿车又与佳儿隐,笑折梅花饯晓风。
有赋凌云叹不逢,山林出处调应同。
宾筵偶奉清尊集,邻卷频扶短杖从。
范叔解衣情未展,袁安僵卧道非穷。
春来拟听弦歌处,白帽低斜杏树风。
明时出处系遭逢,投足山林长物同。
疏食每留佳客坐,缊袍自爱野人从。
开园橡栗群狙喜,满屋诗书五鬼穷。
犹有短琴随白首,兴来一曲鼓松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