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岁二月八日看牲

元戎小队夜分曹,漠漠轻寒上绣袍。

十里火城人散乱,一天风月鬓萧骚。

琳宫转觉行来熟,茧栗如从看后高。

中使留门更漏滴,我行虽数敢辞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王鏊在癸亥年二月八日观看祭祀牲畜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元戎小队夜分曹”描绘了夜晚军队分组行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接着,“漠漠轻寒上绣袍”一句通过轻寒的天气与绣袍的细腻质感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十里火城人散乱,一天风月鬓萧骚”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十里火城”形容祭祀场面的宏大,而“人散乱”则表现出人群在仪式后的散去,留下一片寂静。同时,“一天风月”与“鬓萧骚”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自然美景,后者则是诗人因长时间观看而略显疲惫的外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自我状态的反思。

“琳宫转觉行来熟,茧栗如从看后高”两句,诗人通过参观琳宫(华丽的宫殿或庙宇)的经历,表达了对熟悉环境的感慨,以及对事物深入理解后的提升感。这里的“茧栗”可能是指某种果实,也可能是一种比喻,暗示了诗人对事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最后,“中使留门更漏滴,我行虽数敢辞劳”两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行程的坚持。中使(朝廷派遣的使者)在门外等待,而时间的滴答声象征着时间的宝贵和不可逆转。尽管诗人经历了多次这样的行程,但他并不因此感到劳苦,表现出了对职责的忠诚和对使命的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工作的执着精神。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游功德寺

河畔南辕忽改西,人家两两傍山低。

云归远岫昏初敛,春入平原绿未齐。

钟动招提迎老衲,纸飞荒冢哭孤嫠。

凭谁乞与龙亭水,化作东郊雨一犁。

形式: 七言律诗

香山

百二河山势自西,芙蓉朵朵插天齐。

九重日上黄金阙,十里人行白玉堤。

政改辽金元殆尽,气凌韩赵魏皆低。

要当尽览全燕胜,绝顶同君一一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登毗卢阁

忙身抽得且閒游,天上回瞻十二楼。

百战昔悲燕赵地,万年今作帝王州。

天花散漫金光烂,野树苍茫水墨稠。

指点云间吴会近,扁舟湖上几时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赠郭孟丘

牡丹花上数行书,乞与刀圭病便除。

始信神仙方有异,却嫌和缓术犹疏。

汾阳自合流芳远,天水仍闻赐姓馀。

自粤到吴三百里,琼瑶难报欲何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