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少林精舍寄都邑亲友

息驾依松岭,高阁一攀缘。

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

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停下马车依傍着松岭,攀登上高阁欣赏景致。
往前看道路似乎已到尽头,到达后却欣喜发现还有延伸。
走出山峰倾听万物的声音,步入树林洗涤心灵的清泉。
敲响的钟声唤起内心的宁静,傍晚的磬声在空旷云烟中回荡。
独自前往虽然短暂舒适,但众多牵挂终究会被牵绊。
我开始构思在山间结庐隐居,期望晚年能在此处安息。

注释

息驾:停下马车休息。
松岭:长满松树的山岭。
高阁:高耸的楼阁,常用于观景。
前瞻:向前看,展望前方。
既诣:已经到达。
喜更延:惊喜地发现还有更远的地方可以去。
出巘:走出山峰。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入林:进入森林。
濯:洗涤。
幽泉:清澈寂静的泉水。
鸣钟:敲钟,常指寺庙中的做法。
道心:对道的理解和追求,这里指内心的宁静。
暮磬:傍晚时分敲响的磬,也是佛教仪式的一部分。
空云烟:空旷的云雾,象征宁静或超脱。
暂适:短暂的舒适。
多累:许多烦恼或牵挂。
见牵:被牵制或影响。
结茅地:搭建茅草屋的地方,指隐居之地。
归息:归隐,安息。
期暮年:期待在晚年实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宁静与孤独,通过对山川之美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诗人选择停歇于松林之下,攀援高阁,显现出一种向往清高、脱离尘世的心态。

"前瞻路已穷,既诣喜更延"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眼前的景致感到满足,不再追寻远方的风光,而是更加享受目前的宁静与美好。

"出巘听万籁,入林濯幽泉" 描述了诗人在自然中的体验,聆听山间的种种声音,亲近自然之水源。这里的“万籁”指的是各种鸟鸣声响,而“幽泉”则是深藏于林中的清泉。

"鸣钟生道心,暮磬空云烟"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通过听钟声和晚间的磬石击音,内心产生一种宗教或哲学上的宁静与觉悟。这里的“鸣钟”指的是寺庙中的钟声,“道心”是对佛法的理解和体验,而“暮磬空云烟”则形象地描绘了晚上击磬石的声音,伴随着飘渺的云雾。

"独往虽暂适,多累终见牵"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孤独行走的体验,即便是短暂的旅行,也会因为经历太多而感到疲惫和困顿。这里的“独往”意味着一人独自前行,“暂适”则指的是这种状态虽然舒适但也是短暂的。

"方思结茅地,归息期暮年"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想要定居于某一处美丽之地,以此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这里“方思”是考虑、打算,“结茅地”则意味着选定一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归宿,“归息期暮年”则是希望在晚年能够安然归去,享受平静的生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超脱世俗以及寻找精神寄托的深刻向往。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经函谷关

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

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

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

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

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

下沈战死魂,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

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经武功旧宅

兹邑昔所游,嘉会常在目。

历载俄二九,始往今来复。

戚戚居人少,茫茫野田绿。

风雨经旧墟,毁垣迷往躅。

门临川流驶,树有羁雌宿。

多累恒悲往,长年觉时速。

欲去中复留,徘徊结心曲。

形式: 古风

述园鹿

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

麑班始力直,麚角已苍然。

仰首嚼园柳,俯身饮清泉。

见人若闲暇,蹶起忽低骞。

兹兽有高貌,凡类宁比肩。

不得游山泽,局促诚可怜。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郊园闻蝉寄诸弟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

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

夕响依山谷,馀悲散秋景。

缄书报此时,此心方耿耿。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