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晖亭

亭榭轩窗处处开,清晖嘉致号为魁。

群峰有景互争出,一水无声相向来。

已借寒光摇棨戟,莫辞欢赏费瓶罍。

新诗自属风骚将,何苦登临愧不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山水画卷。诗人冯山以“和清晖亭”为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融合,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亭榭轩窗处处开,清晖嘉致号为魁”,开篇即点明了清晖亭周围环境的优雅与清丽,亭台楼阁与明亮的光线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高雅而宁静的氛围,仿佛是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处的典范。

颔联“群峰有景互争出,一水无声相向来”,进一步描绘了清晖亭周边的壮丽景色。群山竞秀,各展其美,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争;而那条静静流淌的溪水,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两者共同构成了动与静、有声与无声的和谐画面。

颈联“已借寒光摇棨戟,莫辞欢赏费瓶罍”,则转而表达诗人对清晖亭主人的热情邀请与款待。寒光摇曳,棨戟轻摆,既体现了主人对宾客的尊重与欢迎,也暗示了宴席上的欢乐气氛。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激之情,并愿意为此付出相应的酬酢。

尾联“新诗自属风骚将,何苦登临愧不才”,则是诗人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信与对清晖亭美景的赞美。他认为自己能够创作出符合风雅标准的新诗,无需因未能亲自登临而感到羞愧。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豪,也体现了他对清晖亭及其所代表的自然美景的深深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清晖亭及其周围环境的美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以及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与享受。

收录诗词(274)

冯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范百禄子功学士知谏院二首(其一)

天庭高议破群奸,先帝曾将侍从班。

谈笑一辞双阙去,缙绅遗恨十年间。

倾朝每忆刘蕡对,侧席才闻贾谊还。

言责逡巡非久计,行看鸣玉上鳌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送范百禄子功学士知谏院二首(其二)

圣贤中道意何如,历历樊川论谏书。

要在致君成德业,不当沽直徇名誉。

平生忠义倾心际,后日经纶试手初。

得意古人多气义,弹冠应有旧簪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和苗时中子君运判亭溪道中双白猿

雪白霜猿久已灵,江山但觉有馀清。

优游此地不常出,皎洁一身能自明。

高挂岂知神气王,仰看谁为骨毛惊。

因吟佳句成遗恨,安得风前闻啸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子骏郎中清江道中

缭绕川原又载驰,人情风物共依依。

胶舟野水涸将尽,捲雨岭云寒不飞。

岂惮长途劳使传,尚寻清景扣禅扉。

前山次第看梅发,剩带新年春色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