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公来

令公死,回纥至。令公来,葛罗拜,后却三军前一骑。

回纥盟,吐蕃退,令公度量包天地。

君不见长安城章敬寺,眼中那有军容使。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寘]韵

鉴赏

这首诗《令公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与时代背景。诗中以“令公”这一形象为核心,串联起回纥、葛罗、吐蕃等多个历史元素,构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首句“令公死,回纥至。令公来,葛罗拜”,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强调了“令公”的重要性。回纥的入侵与令公的到来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令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接着,“令公来,葛罗拜,后却三军前一骑”,进一步描绘了令公的英勇与智慧。面对敌军,他不仅能够稳定军心,还能以一己之力激励士气,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这种以少胜多的场景,既体现了令公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与勇气。

“回纥盟,吐蕃退,令公度量包天地”,这几句则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了令公的外交手腕与战略眼光。通过与回纥结盟,不仅成功抵御了外敌,还迫使吐蕃退兵,彰显了令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高超技巧和宽广胸怀。

最后,“君不见长安城章敬寺,眼中那有军容使”,以长安城中的章敬寺为背景,反问读者是否还记得那位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在外交场上运筹帷幄的“军容使”。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令公的怀念与敬仰,也暗示了历史人物虽已逝去,但其功绩与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整体而言,《令公来》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李东阳对历史人物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传达了对英雄主义的颂扬和对历史记忆的珍视。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清乐诗为天台杨允昌作

台之山,石孱孱。我登其巇,可以振我衣。

台之水,石齿齿。我行其沚,可以洗我耳。

山水之区,我田我庐。朝樵暮渔,式啸以游。

天壤之间,有鸢有鱼。我乐我清,匪物与谋。

悠悠化机,动静无舍。我清我乐,谁知我者。

有怀若人,莫招尔来。欲往从之,室是远而。

我歌此诗,知者和之。

形式: 古风

答罗明仲草书歌

草书之妙谁绝伦,我欲从之羞效颦。

平生两手硬如铁,空有苦思凌风云。

罗夫子,君不闻草书在意不在文。

十年摹写未必似,偶然落笔还通神。

人道张颠看剑舞,公孙大娘出谁门。

始知骅骝别有骨,世上岂复曹将军。

罗夫子,君不见陈士谦,温元善。

芙蓉颜色杨柳姿,能使市上黄金贱。

今人好尚乃如此,有眼何须辨真赝。

罗夫子,眼如电。生来四十年,阅遍图书五千卷。

向来得我书,赠我一匹锦绣缎。

吾观少陵有诗史,看君之诗宛相似。

包罗巨细成大家,上穷伏羲下元季。

秋姜冬桂老愈辣,翠竹青松寒不死。

君诗在格不在辞,肯与时人斗红紫,吾观草书亦如此。

罗夫子,君莫疑,眼中磊落非君谁。

紫阳之书冠今古,其大如斗小者卮。

虫书鸟迹不复识,见此再拜真吾师。

君今长驱我戈倒,缩手不搏生蛟螭。

长安城西纸贵贱,吾欲买断防君嗤。

形式: 古风

晓游宝珠洞

夏夜不厌凉,暑雨不厌晴。

明发游照园,披衣见疏星。

危石咽乱泉,清露零繁英。

未闻鸟雀喧,而多花草馨。

初阳出东海,射我西岭明。

西岭列园后,迤逦启云扃。

下瞰岚氛色,上接颢元精。

乘六龙御天,壮哉俯帝京。

上方落钟梵,古刹辉丹青。

骋望无边际,绿野亘葱菁。

回思望雨忧,忧已乐转生。

忧乐每循环,谁能静六情。

形式: 古风

香界寺三首(其一)

延缘栈路到花宫,小憩精庐松下风。

却望宝珠凭眺处,虚无疑在白云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