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起元所作的《自警八首》中的第三首,主题为自我警醒与反省。诗中以“愿学由来的有传,吾今安敢负前贤”开篇,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先贤智慧的敬仰和学习的决心,同时也暗含着不敢辜负前辈期望的自省意识。
接着,“为山只合无亏篑,弃井多因未及泉”两句,运用了“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典故,强调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同时,通过“弃井多因未及泉”,警示人们轻易放弃往往是因为未能坚持到底,寓意深刻。
“利欲久拌遗俗累,身心真畏愧苍天”则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以及这些负面情绪如何成为心灵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内心的愧疚感。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世俗诱惑的警惕,以及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最后,“试看列国栖栖者,岂得凝神便晏然”一句,通过对比,指出那些在国家动荡不安中挣扎求存的人们,即便心神凝定,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安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隐喻,提醒人们即使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也应时刻保持警觉,面对潜在的危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修养、道德追求、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我成长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