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凤岭绝顶俯看云气同亥白兄作

朝发凤州郭,浓阴蔽千里。

陟岭攀危梯,渐入层云里。

隔手瀰漫不辨人,肩舆飘渺凌虚起。

炎炎五月惊隆冬,苦将俗骨追仙踪。

拟从世外招黄鹄,只恐眉间过白龙。

披云突出如披絮,碧空影净开清曙。

高低转眼变隐晴,回首尘寰渺何处。

人境迷离太不经,来时鸟路愁冥冥。

剑铓争割柔难分,吁嗟束手穷五丁。

林壑无根欲浮动,蓊然侧耳闻风霆。

却似金焦南望海波涌,岛屿错杂微露尖山青。

遥峰环拥满岩缺,欲覆神鳌气蓬勃。

仄映晨晖四照清,一堆晴雪真明瑟。

翻怜下界雷雨黑,妄指精灵疑出没。

闭门犹耸电光圆,那识征人在天阙。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清晨自凤州出发,攀登凤岭绝顶所见的壮丽景象。首句“朝发凤州郭,浓阴蔽千里”便已勾勒出一幅云雾缭绕、山色迷蒙的画面。随着登山的深入,“陟岭攀危梯,渐入层云里”,诗人仿佛步入仙境,与世隔绝。

“炎炎五月惊隆冬,苦将俗骨追仙踪”两句,以夏日的酷热反衬出登山途中的清凉与超脱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凡尘、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接下来“拟从世外招黄鹄,只恐眉间过白龙”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黄鹄象征着高洁的志向,而白龙则可能暗喻着潜在的挑战或障碍。

“披云突出如披絮,碧空影净开清曙”描绘了在云雾中穿行的景象,如同披着轻盈的棉絮,天空清澈明亮,曙光初现。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寓意着心灵的觉醒和光明的到来。

“高低转眼变隐晴,回首尘寰渺何处”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转换,让人不禁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关系。接下来“人境迷离太不经,来时鸟路愁冥冥”则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神秘与人类世界的局限性。

“剑铓争割柔难分,吁嗟束手穷五丁”运用比喻,将自然界的壮丽与人类的无力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自然界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随后“林壑无根欲浮动,蓊然侧耳闻风霆”描绘了山林间的动态与声音,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立体感。

最后,“却似金焦南望海波涌,岛屿错杂微露尖山青”、“遥峰环拥满岩缺,欲覆神鳌气蓬勃”、“仄映晨晖四照清,一堆晴雪真明瑟”等句子,继续扩展了视野,将读者带入更广阔的自然景观之中,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收录诗词(288)

张问陶(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

  • 字:仲冶
  • 生卒年:1764—1814

相关古诗词

心红峡

万绿拥孤峡,春归花自妍。

日斜苔壁冷,云重石桥偏。

一水净无暑,敷峰青可怜。

蛮烟飞不到,合是此山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紫柏山

云笼紫柏山,烟树何濛濛。

岩洞七十二,传是精灵宫。

道人揖我前,指示誇神功。

差堪悦狂瞽,那得聪者聋。

造物无弃物,人事安可穷。

谁谓龙鸾姿,甘为蟠蛰虫。

世人畏速化,悲恋攒心胸。

昧然去实境,苦向虚无攻。

术尽身亦灭,一散随东风。

焉知不死药,近植尘寰中。

灵异或时有,庸鄙非所崇。

淮南古叛王,鸡犬皆升空。

岂兹冲妙名,蠢动胥能蒙。

遥怜山谷民,世外留孤踪。

足未入城府,老瘦方双瞳。

修短纵少异,沈痼将无同。

伟哉张子房,仙骨真英雄。

形式: 古风

道院题壁

春去花时误,天长客路迟。

云山携不借,风雨叹将离。

斋散钟鱼寂,林寒洞壑奇。

结茅真可托,谁寄草堂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留坝

涧底黄茅屋,云间白版扉。

田高冬水足,树冷夏虫稀。

防虎弓当挽,惊人鸟乍飞。

几时真辟谷,长与赤松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