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山东地区平定叛乱的场景。"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两句表达了将军执行任务的紧迫感和对时间的宝贵态度。他每天骑马行进三百里,还觉得自己行动迟缓。这不仅展示了将军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反映出当时战乱频发、形势紧急的历史背景。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淡泊名利之情。在风霜交加的严寒中,诗人脸上布满了霜冻,但他的内心却无人能识。他似乎在问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激发他写出诗来?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于世的高洁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对创作灵感来源的探索和疑惑。
整首诗通过将军的紧迫行动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勾勒出了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文学追求的时代画卷。
不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白水龙飞已几春,偶逢遗迹问耕人。
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馀。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