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与游灵隐寺吴马诸公同赋

片雨挂龙涔,清风啸虎林。

海浮西域至,江插洞天深。

小岭将遥集,名山岂陆沈。

地灵闻水乐,岫隐见云心。

金粟寒应结,香炉回自阴。

藤萝褰窈窕,台殿倚萧森。

石笋高遥笔,莲花净盍簪。

何须怀谢客,俱解越中吟。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灵隐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开篇以“片雨挂龙涔,清风啸虎林”两句,生动展现了雨后山林间的清新与生机,龙涔之雨与啸风虎林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海浮西域至,江插洞天深”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灵隐寺所处的地理位置描绘得气势磅礴,仿佛连接着遥远的西域与幽深的洞天。

“小岭将遥集,名山岂陆沈”则表达了对灵隐寺作为名山大川之所在,虽处偏远却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人雅士前来探访的感慨。接下来的“地灵闻水乐,岫隐见云心”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灵隐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气息,水声潺潺,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金粟寒应结,香炉回自阴”描绘了寺庙内庄严而静谧的景象,金黄色的佛像在寒冷中显得更加庄重,香炉散发的香气在阴凉处弥漫,增添了宗教的神圣感。随后,“藤萝褰窈窕,台殿倚萧森”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内外的植物景观与建筑布局,藤蔓缠绕,台殿错落有致,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石笋高遥笔,莲花净盍簪”两句,以石笋比作高远的笔墨,莲花象征着清净与高洁,形象地表达了对灵隐寺独特魅力的赞美。最后,“何须怀谢客,俱解越中吟”一句,借用了谢灵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认为无需特意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因为灵隐寺本身就已经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地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隐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郡斋同元美赋得明字

落日千山短发明,萧条转见故人情。

时危小郡徵求少,秋到高斋卧理清。

岂谓文章妨遇合,深知偃蹇负平生。

论心对我杯中物,握手看他世上名。

遂使浮云愁大陆,何来二子在孤城。

风尘如此仍为守,愧尔新诗满帝京。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送历城李明府入计

五陵佳气蓟门东,此地车书四海同。

叶令远为朝会使,汉家新起建章宫。

君王受计当天下,月朔垂衣出禁中。

台史莫疑凫屡至,都人已识马能工。

三齐郡国推高第,百里弦歌播大风。

清问即求封禅草,好因文似荐扬雄。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题徐子与门生汪惟一竹邱图

灵邱隐者一逃名,万竹临江见厎清。

徙倚七贤相寄傲,便娟二女重含情。

葛陂讵信双龙影,嶰谷空传五凤声。

风雨长教秋色驻,冰霜兼与岁寒盟。

投竿渭水才堪老,受简梁园赋已行。

愿得此君开蒋径,不妨佳客醉宜城。

浮云西北来何莫,今日东南美自并。

截作武陵溪上笛,方知马援有门生。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留子与署中

杭城落月早潮生,宪府松杉风乱鸣。

伏枕待三从劾免,移文满百不留行。

何人更许弹冠会,唯尔还堪倒屣迎。

十载寒温无长物,一时出处有馀情。

酒斟白玉吴姬色,赋掷黄金楚客声。

大抵冥鸿心自远,曾来老骥气难平。

浮云在昔悬秦望,北斗依然捧汉京。

吏挟江湖才是傲,交论冰雪未为清。

官联西省闻题柱,家本同乡见请缨。

谁似两朝衔宠遇,它如群少失纵横。

樽前且抗持螯手,世上空传染翰名。

须听松杉风再起,晚潮乘月到杭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