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鹊桥仙·井蛙》是清代诗人宋琬所作,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井底之蛙的形象,展现了其狭隘、固执的性格特点。
“草际持颐,泥中齧齿”,开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井蛙的生活环境,它在草丛中觅食,泥土中咀嚼食物,形象地展示了其生存状态。
“别号虫中裸族”,进一步强调了井蛙与外界的隔绝,将其比喻为虫子中的裸族,暗示其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和与世隔绝的状态。
“一讴群和为公平,偏则向、人前怒目”,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井蛙在面对不同情况时的不同态度。当它发声时,周围会有响应,显示出它对公平的追求;但一旦意见不合,便会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愤怒,揭示了其固执和狭隘的一面。
“雄踞东陂,长吟下里,宛矣公孙在蜀”,这里运用了典故,将井蛙比作古代的公孙弘,他在蜀地的名声与地位,象征着井蛙虽处狭窄之地,却也自有一番作为。
“董生何事懒窥园,看不耐、汝曹边幅”,最后引用董仲舒的故事,表达了对井蛙的讽刺。董仲舒曾因不愿看到他人不正之风而闭门不出,而井蛙却因无法接受不同的观点而怒目相向,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井蛙的偏狭和固执。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井蛙形象的刻画,寓含了对人性中狭隘、固执等缺点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由思想和开放视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