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吕穆仲寺丞

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

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

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孤山寺下的水已漫过门槛,每次来访都先寻找那醉墨的痕迹。
当年的楚相虽已不在,但他们的谈笑风生仿佛还在;中郎的典范如今也难以寻觅。
你先踏上尘土飞扬的小路,我也要来寻找那桑枣掩映的村庄。
回望西湖,一切如梦似幻,满头白发的人更无需再提那些往事。

注释

孤山寺:指杭州孤山的寺庙。
侵门:水漫过门槛。
醉墨痕:指诗人醉后留下的墨迹。
楚相:指古代楚国的丞相,这里泛指历史人物。
未亡:虽已去世。
典刑:典范,榜样。
尘埃陌:尘土飞扬的道路。
桑枣村:隐喻田园生活。
回首:回顾。
灰心:心灰意冷。
霜鬓:白发。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作品,通过对孤山寺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境。

"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 这两句以孤山寺被水围困的情景为切入点,通过对“醉墨痕”的提及,引出了诗人对往昔事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接下来,“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辉煌历史的缅怀,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受。"楚相"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宰相孙叔敖,而“中郎”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自称,暗示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分别和重逢的情景,通过“踏尘埃陌”和“寻桑枣村”的动作,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最后,“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往昔在西湖的经历进行反思,将其比喻为一场梦。"灰心霜鬓"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自在飞花的高远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余主簿母挽词

闺庭兰玉照乡闾,自昔虽贫乐有馀。

岂独家人在中馈,却因《麟趾》识《关雎》。

云軿忽已归仙府,乔木依然拥旧庐。

忍把还乡千斛泪,一时洒向老莱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答陈述古二首(其一)

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

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答陈述古二首(其二)

小桃破萼未胜春,罗绮丛中第一人。

闻道使君归去后,舞衫歌扇总成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张安道乐全堂

列子御风殊不恶,犹被庄生讥数数。

步兵饮酒中散琴,于此得全非至乐。

乐全居士全于天,维摩丈室空翛然。

平生痛饮今不饮,无琴不独琴无弦。

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但令端委坐庙堂,北狄西戎谈笑了。

如今老去苦思归,小字亲书寄我诗。

试问乐全全底事,无全何处更相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