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吟(其二十七)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登阁时。

往事千年徒渺漭,斜阳一片漫光辉。

伊川洛川水似线,太室少室峰如锥。

争者从来是闲气,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欧阳修并非只是爱好吟诗,诗是他登上楼阁时的灵感。
千年的往事只留下模糊的记忆,夕阳洒下一片昏黄的光芒。
伊水和洛水细长如线,太室山和少室山尖锐如锥。
争斗自古以来都是无谓的闲事,欧阳修并非只是爱好吟诗。

注释

尧夫: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吟诗:作诗、写诗。
往事:过去的经历或历史事件。
渺漭:广阔而模糊不清。
斜阳:傍晚的太阳。
伊川洛川:古代河流名,分别指伊水和洛水。
太室少室:两座山名,在今河南省。
争者:争夺者,指卷入争斗的人。
闲气:无意义的争吵或烦恼。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的《首尾吟(其二十七)》,邵雍以诗表达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个人情感。首句“尧夫非是爱吟诗”表明诗人并不是单纯为了爱好而写诗,而是借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往事千年徒渺漭,斜阳一片漫光辉”,展现出历史的悠久和时光的流转,以及夕阳余晖的宁静之美。诗人将伊川、洛川比喻为细线,太室、少室峰比作尖锥,形象地展现了山水的轮廓和层次。

最后两句“争者从来是闲气,尧夫非是爱吟诗”回归主题,强调世间的纷争与诗人淡泊的心境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无谓争斗的超脱态度,再次重申他写诗并非仅为吟咏,而是借此传达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整首诗寓理于景,体现了邵雍诗中的哲思与宁静。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首尾吟(其七十四)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鉴诫时。

意浅不知多则惑,心灵须识动之微。

行凶既有人诛戮,心善岂无天保持。

读易不惟明祸福,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一二三)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自诧时。

事少事多都在己,人忧人喜更由谁。

壶中日月明长在,洞里乾坤春不归。

谁道光阴如过隙,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四十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秋出时。

楼上清风犹足喜,水边芳草未全衰。

才凉便可停新酒,薄暮初能著夹衣。

都没人间浪忧事,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首尾吟(其七十六)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赞易时。

大道备人皆有谓,上天生物固无私。

虽知同道道亦得,未若先天天弗违。

过此圣人犹不语,尧夫非是爱吟诗。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