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其三)

诛求岂必尽吹毛,名教如何置我曹。

一死许人忘母在,九重无路觉天高。

丝丝愁绪成机杼,鹿鹿心头似桔槔。

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顾永年的《偶作(其三)》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道德束缚时的无奈与苦闷。首句"诛求岂必尽吹毛"揭示了世态炎凉,对人的苛求无处不在,即使是最微小的过失也被无限放大。"名教如何置我曹"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质疑,感觉自己在这种规范下难以自处。

"一死许人忘母在"流露出诗人对亲情的深深挂念,他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取母亲的安宁。然而,"九重无路觉天高"暗示了官场的深不可测和自己的孤立无援,使他感到上天仿佛也变得遥不可及。

"丝丝愁绪成机杼"运用比喻,将愁绪比作织布的线,形象地描绘出愁思如织,难以排解。"鹿鹿心头似桔槔"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焦虑,如同吊桶在井中上下摇摆,无法安定。

最后两句"未是此身沈宦海,梦魂久已怯风涛"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他的精神已经疲惫于宦海沉浮,连梦境中都充满了风浪的恐惧。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个人命运的无奈挣扎。

收录诗词(8)

顾永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儿栋代运北征(其一)

天子方自将,临边极西域。

一挥百万师,灭此而朝食。

转饷出关中,士不苦饥色。

我沐浩荡恩,愿竭疆场力。

马革可裹尸,行行何所怵。

忽闻先慈讣,一恸气欲塞。

四体软如绵,性命在呼吸。

官符火速催,同伴相促逼。

有儿立身旁,垂头但哭泣。

长跪前致词,此行是儿职。

巾帼且从军,须眉宁弗及。

结束弃儒冠,弓刀亲自执。

跃马去无踪,路旁心恻恻。

望眼远莫穷,吞声独归宅。

形式: 古风

次儿栋代运北征(其二)

生儿廿岁余,教养无一善。

既失阿母欢,父亦罕见面。

寒不曾暖衣,饥不曾饱饭。

虽负读书名,谁与给笔砚。

所生尚如此,何况疏与远。

儿命本来穷,父又遭谪谴。

徒步出长城,三载忘其倦。

方喜共生还,谁料复征战。

禾黍或不登,荑稗时亦荐。

乃知秋实成,不在种贵贱。

形式: 古风

次儿栋代运北征(其三)

一龄父见背,无知人所怜。

如何白头子,有母抱终天。

六旬顾复恩,尽付东流川。

堂虚不敢登,衣敝不敢牵。

苟知母已死,思归亦徒然。

哀哉欲重见,非梦即黄泉。

养儿空令老,何如早弃捐。

栋也代父行,匹马走燕然。

忘躯冒矢石,一往更无前。

惭愧我为子,反不如汝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次儿栋代运北征(其四)

我居辽东西,三月冰尚涸。

况涉漠北庭,草木萌未吐。

千里拥流沙,马嘶不敢渡。

朔风昼悲号,黄尘蔽欲暮。

所仗童仆亲,苦与乐相顾。

小心事长官,莫更逢其怒。

汝当少壮年,风霜非所虑。

所虑情性疏,未必谙世故。

出门尽荆榛,有罪孰肯恕。

岂乏老成人,药石语无误。

志不图封侯,图此骨肉聚。

安得柴桑翁,归来及早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