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出郡舍林下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

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沈。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

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清晨起身漫步于北面的树林,心情舒畅地敞开衣襟。
再次见到林梢上的明月,皎洁如昔尚未沉落。
一片孤云独自飘荡在远方,丛丛翠竹也显得格外清幽深远。
无牵无挂的生活素来珍贵,此刻才真正领悟到超脱世俗的心境。

注释

晨兴:清晨起身。
步:漫步。
北林:北面的树林。
萧散:形容心情舒畅、轻松自在。
开襟:敞开衣襟,比喻心情舒畅、无所拘束。
复见:再次见到。
林上月:林梢上的月亮。
娟娟:形容月亮明亮而美好。
未沈:尚未沉落,即还未落下。
片云:一片孤云。
自孤远:独自飘荡在远方,形容云的孤独与遥远。
丛筱:丛丛翠竹,筱指细竹。
清深:形容竹林环境清幽而深远。
无事:没有俗务缠身,无忧无虑。
由来贵:素来被看重,一直很珍贵。
方知:此刻才明白,现在才知道。
物外心: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心境,指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脱俗的早晨景象,诗人张九龄在唐代通过这幅画面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开篇“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即设定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调,晨曦中漫步于北林之中,心情舒畅,如同衣襟敞开般的放松。

紧接着,“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沈”写出了诗人对月亮的再次发现和欣赏。这里的“娟娟”形容月亮清澈明净且尚未隐没于晨雾之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

第三句“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描绘了一种空旷而宁静的画面。几朵游离在天边的云彩,与林中的丛生小草一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之感,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幽深静谧的境界。

最后,“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则点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无为而治,无事生非,是一种超然物外、不为俗务所累的心态。这也正是诗人通过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所领悟到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洁优美,意境清新脱俗,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超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蜺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答陈拾遗赠竹簪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

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感遇十二首(其一)

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