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夜作

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在深夜忽然看见葭灰摇动,料想南边枝头已有早梅绽放。
广阔的田野将要由枯草转为新绿,皇宫深处也感受到冰雪开始消融。
不要让阴冷的坚冰阻塞河源,阳气如今正从地底复苏。
没想到严寒与温暖的变化无常,只担心蚊鸣声会引发雷鸣。

注释

中宵:半夜。
葭灰:芦苇茎中的灰烬,古人认为其能预测节气变化。
南枝:南方的树枝,这里可能象征春天的到来。
四野:广阔的田野。
九重:指皇宫,古代建筑层数多,九重常用来形容深宫。
冻云:冰冷的乌云。
阴冰:寒冷的坚冰。
河源:河流的源头。
阳气:温暖的气息,指春天的到来。
惨舒:悲喜、冷暖的变化。
蚊响:蚊子的鸣叫。
成雷: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至之夜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自然界生命力复苏的赞美。其中,“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两句,通过对夜晚时分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的捕捉,展现了诗人的观察能力和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同时也预示着冬日里蕴藏的生机。

“四野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则是通过对大地回暖后草木复苏、冰雪消融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在寒冷与温暖交替中展现出的生动画面。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述春天的到来,而是在细微之处捕捉到了这一变化。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两句,更是通过对自然界阴冷与温暖力量交替的描写,强调了生命力在寒冬中孕育而未显露,而当春天到来时,它将以更加蓬勃的姿态展现。

最后,“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则是诗人对自然界复苏力量与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之间微妙关系的感慨。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敬畏自然的情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界不可预测性的深刻理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冬日夜晚到春天黎明的转换过程。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中国古代抒情诗。

收录诗词(340)

韩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字:致光
  • 号:致尧
  • 籍贯:晚年又号玉山樵
  • 生卒年:公元842年~公元923年

相关古诗词

北齐二首(其一)

任道骄奢必败亡,且将繁盛悦嫔嫱。

几千奁镜成楼柱,六十间云号殿廊。

后主猎回初按乐,胡姬酒醒更新妆。

绮罗堆里春风畔,年少多情一帝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北齐二首(其二)

神器传时异至公,败亡安可怨悤悤。

犯寒猎士朝频戮,告急军书夜不通。

并部义旗遮日暗,邺城飞燄照天红。

周朝将相还无体,宁死何须入铁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半醉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

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

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失鹤

正怜标格出华亭,况是昂藏入相经。

碧落顺风初得志,故巢因雨却闻腥。

几时翔集来华表,每日沈吟看画屏。

为报鸡群虚嫉妒,红尘向上有青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