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杂感(其二)》由清代诗人杜友房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感悟与感慨。
首联“根触回肠始欲愁,何方聚窟觅神洲”,以“根触”比喻内心的触动,引发出深深的忧愁。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精神寄托之地,却不知何处可寻,流露出一种迷茫和失落的情绪。
颔联“九原已渺空魂断,五夜相亲只梦游”,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九原,此处借指已逝去的亲人或朋友,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五夜,可能是指夜晚的五个时段,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强调了现实中的孤独与虚无感。
颈联“壮不如人磨砚老,富原有术执鞭求”,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前一句“壮不如人磨砚老”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能施展、年华易逝的感慨;后一句“富原有术执鞭求”则可能是对追求财富与地位方式的质疑,暗示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尾联“元龙意气销都尽,懒向高楼最上头”,以三国时期名将陈元龙(陈登)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豪情消逝、不愿再登高望远的心境。这里既有对过去豪情壮志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无力改变的无奈与放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生命体验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