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翻译

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

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厌:同“餍”,饱。
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
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
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
“茸”通“戎”。
城下:郊野。
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
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
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少年的生活情景和民族特点。"厌原野"表明他们对平淡的乡村生活感到乏味,渴望更多刺激和冒险。而"狐裘蒙茸猎城下"则形象地展现了北方边疆地区狩猎生活的情景,少年们穿着毛皮衣,参与狩猎活动在城下进行。

"虏酒千钟不醉人"一句,通过对比强调这些边塞民族的饮酒量大,能够承受高浓度的酒精,不易醉倒。"胡儿十岁能骑马"则展示了他们从小就接触并擅长骑术,即使是十岁的小孩子也能够熟练地骑乘战马。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边塞地区的粗犷与坚韧,也反映出作者对边疆生活特色的观察和感受。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入昌松东界山行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三君咏(其一)魏郑公

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

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

道光先帝业,义激旧君恩。

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广陵别郑处士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

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

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