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尚书泰黄学士子澄

龙虎山高北燕翔,兵声藉口罪齐黄。

忍因发难诛晁错,恃以成功相李纲。

一死报君犹气节,两人误国共文章。

金川门启宫中火,漫指西南路渺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齐尚书泰黄学士子澄》由清代诗人严遂成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剖析,展现了对权力与责任、忠诚与误国的思考。

首联“龙虎山高北燕翔,兵声藉口罪齐黄”,以龙虎山的高耸和北燕飞翔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借以比喻历史事件的复杂与深远影响。接着,“兵声藉口罪齐黄”一句,暗指历史上的冤案,即借战争之名,对齐黄等人进行不公正的指责与惩罚。

颔联“忍因发难诛晁错,恃以成功相李纲”,通过对比晁错和李纲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误国行为的批判。晁错因主张削藩而被杀,李纲则因功高震主而受到猜忌。这两句诗揭示了在权力斗争中,往往牺牲的是无辜之人,而真正的国家栋梁却可能因政治算计而遭受不公对待。

颈联“一死报君犹气节,两人误国共文章”,进一步深化了对忠诚与误国的探讨。这里提到的“一死报君”指的是忠臣为国捐躯,即使是在死亡面前仍保持高尚的气节;而“两人误国共文章”则暗示了齐尚书泰和黄学士子澄虽有才华,但因政治失策或决策失误,最终导致国家陷入困境。这一联强调了个人品质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尾联“金川门启宫中火,漫指西南路渺茫”描绘了一幅国家动荡、局势危急的画面。金川门开启象征着朝廷内部的混乱,宫中大火则是国家危机的象征。最后,“漫指西南路渺茫”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暗示了国家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艰难处境。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对权力、忠诚、责任与国家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国家动荡局面的描绘,诗作传达了对正义、忠诚与明智决策的呼唤,以及对国家稳定与繁荣的深切期盼。

收录诗词(283)

严遂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 字:崧占(一作崧瞻)
  • 号:海珊
  •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
  • 生卒年:1724

相关古诗词

方学士孝孺(其一)

儒生手不管兵权,何苦陈筹帝座前。

反间书留围饷道,受降幡竖阻烧船。

薛嵓闻贿言难信,武胜行诛斗转坚。

马渡长江犹赐敕,赦王无罪速归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方学士孝孺(其二)

东市麻衣弟子从,一章诗就一身终。

知人不负姚恭靖,卖国偏饶李景隆。

正学无庐传蜀道,归宗有录采吴风。

秦淮河水凄迷绿,二女魂流血泪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胡大理闰

鄱阳庙壁如雪白,冷光熊熊墨痕热。

龙舟驾浪腾龙睛,日轮照见忠臣血。

一子齿剑一荷戈,入功臣家女郡奴。

奴以爨灰污其面,灰中被挞逃如愿。

十年始脱从军衣,青松白璧全身归。

归来颜色好,空家白骨埋秋草。

等是未亡人,落花孤燕不怀春。

春寒泪如雨,朝饥谁告语。

见者怜之馈钱米,吁嗟此是忠臣女。

形式: 古风

黄侍中观

龙头觺觺鼎一足,左班文臣罪名六。

泣拜亲墓悬为图,忠孝者妻给象奴。

奴索钗钏意在酒,绐之使出挈家走。

淮清桥下水阴阴,呕血于石成观音。

何乃愁惨状,舁至夫祠屹相向。

魂兮魂兮罗刹矶,江豚拜浪鱼腹肥,亦有血痕红裹旧朝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