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

山翁不出山,溪翁长在溪。

不如野翁来往溪山间,上友麋鹿下凫鹥。

问翁何所乐,三年不去烦推挤?

翁言此间亦有乐,非丝非竹非蛾眉。

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

但恐此翁一旦舍此去,长使山人索寞溪女啼。

形式: 古风

翻译

山中的老翁不再出山,溪边的老者常在溪畔。
比起他们,野外的老翁在山水间自由往来,上与麋鹿为友,下与水鸟共游。
问他为何如此快乐,他已三年未受人间纷扰。
他说这里也有乐趣,不是音乐、美女,而是自然的宁静。
山人酒醉后,连铁制的帽子都脱落,溪边女子笑时,银色的梳子也低垂。
我来此地考察民情,询问民间歌谣,都说狗叫声如羊毛般浓密。
只担心这位老翁有一天离开这里,会让山人寂寞,溪女哭泣。

注释

山翁:山中的老翁。
溪翁:溪边的老者。
麋鹿:一种大型鹿类。
凫鹥:水鸟,如鸭子。
乐:快乐。
推挤:人间纷扰。
蛾眉:美女。
铁冠:古代文士戴的帽子。
银栉:银色梳子。
观政:考察民情。
风谣:民间歌谣。
氂:羊毛,形容狗叫声密集。
舍此去:离开这里。
索寞:寂寞。
啼:哭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生活的意境,通过对比山翁、溪翁和野翁的不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向往。野翁能够自由地来往于溪山之间,与自然和谐共处,上有友伴如麋鹿,下有凫鹥为伴,生活无忧。

诗中“三年不去烦推挤”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理解,即便是长时间的寂寞,也不会感到烦恼和压力。野翁所说的“此间亦有乐”,则指的是一种超脱物质享受,不依赖于丝竹乐声或美貌佳人的喜悦,这种乐趣是纯粹的、内心的。

接下来的两句“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形象地描绘了山中隐逸和溪边女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片段。山人饮酒至醉,头戴的铁制冠冕也随之滑落;溪女笑声如音乐,连她的发饰银栉也不自主地下垂。

最后两句“我来观政问风谣,皆云吠犬足生氂”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的关注和询问,他们谈论的是朝廷的政治动向以及流传的各种消息,统称为“风谣”,这些都像是狗咬着鞋子,徒劳无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状态的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理解,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于外界喧嚣无常的冷漠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形式: 古风

于潜女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形式: 古风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二)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

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

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