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长安五首(其一)

只合渔樵老此身,底须辛苦入风尘?

一官未许因人热,十口翻成为仕贫。

阊阖天高逢鬼谒,江湘地远逐孤臣。

非关圣世簪缨短,为有青山待逸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尤侗所作的《别长安五首》之一,通过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首句“只合渔樵老此身”,诗人自问是否应该像渔夫和樵夫那样,过着简单自在的生活,远离世俗的纷扰。接着,“底须辛苦入风尘?”一句,表达了对官场辛苦劳碌的不满,为何要让自己陷入世俗的尘埃中受苦。诗人认为自己不应为了官职而奔波劳累,反而可能因此让家人陷入贫困之中。

“一官未许因人热,十口翻成为仕贫。”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官场的看法,即使得到一个官职,也难以避免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反而可能因为这个职位而使家庭生活变得贫寒。这里“一官”与“十口”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官职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

“阊阖天高逢鬼谒,江湘地远逐孤臣。”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诗人身处官场时的孤独与无奈。在高高的天门下,仿佛遇见了鬼神的拜访;在遥远的江湘之地,只能追随作为孤臣的命运。这里的“鬼谒”与“孤臣”都带有贬义,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环境的不满与排斥。

最后两句“非关圣世簪缨短,为有青山待逸民。”诗人强调这不是因为圣世(理想社会)的贵族阶层过于简朴,而是因为山中有等待归隐的逸民(超脱世俗的人)。这表明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更倾向于过一种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批判,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与思想境界。

收录诗词(361)

尤侗(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戏曲家,曾被顺治誉为“真才子”;康熙誉为“老名士”。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于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艺文志》5卷,二十二年告老归家。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得晋官号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侗天才富赡,诗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传诵遍人口,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

  • 字:展成
  • 籍贯:一字同
  • 生卒年:1618年-1704年

相关古诗词

别长安五首(其二)

朅来来吊望高台,台上黄金真可哀。

一代贤良《卜式传》,千秋流涕贾生才。

狺狺多口何为者,衮衮诸公安在哉?

燕市遨游今不见,吴门变姓且归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别长安五首(其三)

十年踪迹漫劳劳,风雨周游有敝袍。

短棹独临沧海阔,单车直上太行高。

穷途恸哭谁哀阮,荒径欣奔自拟陶。

且待向平婚嫁毕,指挥五岳属吾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别长安五首(其四)

不如归去不如归,归去来兮知昨非。

千里壮心天马下,一朝适意野鸥飞。

焚书并瘗珊瑚笔,解绂先裁薜荔衣。

犹有吴钩抛未得,酒酣常舞钓鱼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别长安五首(其五)

葑水城南一草堂,莳花修竹自幽芳。

老妻酿秫藏盈斗,儿子摊书读几行。

有客日来谈鬼魅,先生夜梦见羲皇。

出门莫向长安笑,曾在长安望故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