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书怀寄介夫》。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弃材幸免杂舆薪”,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身处喧嚣尘世中的不适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幸运地避开了一些是非和麻烦的感慨。这里的“弃材”象征着被社会所抛弃的人或事,而“杂舆薪”则形容了纷争不断的社会现实。
“收拾缁衣出洛尘”,诗人表达了一种脱离世俗纷扰,追求清净生活的心愿。“收拾缁衣”意味着整理心绪,而“出洛尘”则是要离开尘世的喧嚣和污浊。
“渐老得閒才是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越来越感到闲适和宁静,这种状态已经成为他的本性。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转变,从年轻时的忙碌到后来的淡定和自在。
“谩言成谑且随人”,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流行的虚假话语持有批评态度,这些空洞无意义的话语随着时间而流转,却往往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播。
“能传身后须文字”,这句话强调了文学作品对于传承个人价值和精神的重要性。诗人认为通过文字可以留下自己的思想和智慧,超越时空的限制。
“要识胸中只鬼神”,这里的“鬼神”指的是心中的智慧和灵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在世界的重视,他相信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来自于内心的深处。
“俗子不劳轻毁誉”,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评价的一种超然态度。他认为普通的人不必为世人的毁誉所困扰,应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
最后,“问天长乞醉乡春”,诗人希望能够从自然中得到永恒的答案,并且渴望在春天这美好的季节里沉浸于酒精的欢愉之中,以此来逃避世俗的纷争和烦恼。
总体来说,这首诗反映了李觏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以及他对于外界喧嚣的超脱态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